中醫學術:《傷寒論》神志病治療十法第 7 頁
急救回陽法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61條)下后復汗,致陽氣大傷,陰寒內盛,陽衰心神不斂,故發煩躁。晝日陽氣旺,陽虛之體,因天時陽助,并與陰爭,故晝日煩躁明顯。夜間陽氣衰,陰氣盛,以陽虛之體,無陽相助,不與陰爭,則其人安靜。然安靜是與煩躁相對而言,實為煩躁過后,精神疲憊已極,呈似睡非睡之狀,并非安靜如常。因其病不屬三陽,故不嘔,不渴,無表證。陽氣衰微,則身無大熱。
本證以陽虛煩躁為主,病情發展迅速,常為虛脫之先兆,故急需投干姜附子湯以急救回陽,免生他變。本方是四逆湯去甘草而成。用辛熱之姜附,以急救回陽,附子生用破陰回陽之力更強。不用甘草者,是不欲其緩,以免牽制姜附單刀直人之勢。一次頓服,藥力集中,收效迅速。“此法不用甘草,較四逆尤峻,取其直破陰霾,復還陽氣。”(《傷寒尋源·干姜附子湯》)本法較前之溫陽重鎮更重一層。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