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由來探秘
中醫學術:“厥陰”由來探秘 梁華龍 河南中醫學院
關于《內經》乃至《傷寒論》六經中的厥陰,為什么稱作“厥陰”,除了《素問·至真要大論》黃帝和岐伯的問答中,提出厥陰為“兩陰交盡也”以外,鮮有醫家對其做出詳盡而可信的解釋。六經中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從陰陽之氣的多寡和經絡的循行部位廓清了其名稱的概念內涵,而“陽明”以“兩陽合明”顯示其陽氣最旺,也基本符合陽明經的生理、病理特點,但對于“厥陰”的命名,我們不僅要從文字嬗變的角度,更要從厥陰病的位置屬性、本質屬性以及生理、病理、病證等角度多方面去探索。
“厥”的概念
從文字學角度看,厥,形聲字從廠(hǎn),從欮(jué),欮亦聲。“欮”意為“上半身憋氣(發力)”。“廠”指“石崖”,即山邊巖石突出覆蓋處,可供人停留、避雨或者居住的地方。“廠”與“欮”聯合起來表示“采石于崖”。所以厥的本義是“采石于崖”的意思。如《說文解字》“厥,發石也”。《山海經·海外北經》“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有時也單指石塊而言,《荀子》有“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后來引申為“憋氣發力”,由此又引申為“突然喘不過氣來而昏倒”,如《漢書·李尋傳》有“熒惑厥弛”的記載。所以“厥”有憋氣用力、憋氣過頭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盡”等意思。如“厥角”是“盡力叩頭”,“厥職”是“最難的職位”,“厥疾”是“嚴重的疾病”,“厥罪”是“最大的罪行”等等。
《內經》中的“厥”之本字當為“欮”。《說文解字》:“欮,瘚或省疒”;“瘚,屰氣也,從疒、從屰、從欠。”;“屰,不順也,從干,下凵,屰之也。”屰為逆的古體字,義為不順,指出“瘚”是由氣逆而致的疾病,瘚為欮的后起字,“厥”為“欮”的異體字,瘚、欮、厥三字是文字演變中的同義異體字。自茲“厥”被醫家廣為使用,其所表達的義項,隨所處意境不同而各異。清代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九卷》:“厥凡三義:一謂逆也,下氣逆而上也,諸凡言厥逆是也;二謂極至也,本篇(指《素問·厥論》,下同)之熱厥寒厥,蓋言寒熱之極也;三謂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陰盛陽亂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逆冷,不知人事為言,合之經旨,偏矣。”
總結“厥”的含義,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指“盡”“最”的意思,指某事物的程度、位置。
其次是指“逆”而不順的一切事物,包括臟腑經絡等氣機逆亂的病機。
第三指由氣機逆亂而形成的病證,如《內經》中既有專門論述“厥”的篇章,如《素問·厥論》《靈樞·厥病》,但內容未盡一致,所論“厥”的內涵也不盡相同。
第四指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為主的病證,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病名。
第五指癥狀,大凡以四肢逆冷為主的癥狀,不論其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均可以“厥”指代,如寒厥、熱厥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