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認識世界之三原則第 8 頁
但是要注意,《周易》所說的觀,是以尊重客體為前提的觀,而不是實驗觀察。控制邊界條件的實驗觀察,是不尊重客體的,是以控制、宰制客體為前提的。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兩句話合起來,堪稱天人合一之經典表述。這樣的主客關系要求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做預設,不干預、切割、控制客體,完全尊重事物本來的生存狀態,然后觀察其自然而然的變化,找出其自然變化的法則。中醫藏象經絡、辨證施治、藥性歸經理論,其中許多的內容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概括出來的。
在尊重和不干預的前提下,生化萬物;認識、輔助、贊化萬物,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在認識和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順”、“因”、“贊”、“輔”。因此,《內經》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靈樞·師傳》)“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素問·四氣調神》)時間不可逆轉,萬物的生化只沿著一個方向前進,故依從時間之道,把人和萬物看作自行生化、自為自治的主體,《內經》主張“治”的根本原則是“順”,即贊化,即輔贊人與萬物的自為自治。《內經》說:“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素問·五常政》)此語可視為貫穿中醫診治的全過程。
中國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氣”
氣是《內經》的核心概念。
不講氣,就沒有《內經》,也沒有中醫。氣的問題很深奧、很復雜,我知道得很少。只能說:氣是實在,當天人合一,主客相融達到一定高水平的時候,就有可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就能夠一定程度地了解它,一定程度地支配它。而用主客對立的方式,把天地萬物視為在我之外的純客觀對象,就不可能發現“氣”。
我認為,氣和物質是兩種不同的實在,氣可以轉化為物質,但氣與物質有本質的區別:宇宙之元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既細無內,又大無外”的無限整體,所以氣沒有主客之分。而物質可以分割,它存在于主體的感覺之外,故既不能細無內,也不能大無外;元氣無形,無分別,無邊界,是虛體。而物質有形,有分別,有邊界,是實體;元氣除去是實在這一點以外,沒有任何規定性。物質不僅是實在,同時還必定具有其他一些規定性,所以它不能“細無內”,也不能“大無外”。
因此,氣不屬于唯物論。唯物論認為物質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前提是它以主客對立的方式認識世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