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認識世界之三原則第 7 頁
可見,時間有其客觀依據,即事物的變化,但同時不能離開主體的感受、內省和實踐。所以,由過去、現在和未來構成的時間本身,就是主客觀的統一。中國傳統思維以時間為主,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人在觀察客體時,總會把主體融入。因為沒有主體的融入,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時間。既然時間離不開感受,而感受本身正是主體與客體的融合,因此越是深入感受時間,在時間中觀察世界,就越會與客觀世界融合。而且,時間一維,朝著一個方向駛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過程整體。因此,以時間為主看待事物,又勢必形成和強化主客偕同、萬物一體的觀念。這就表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與以時間為本位的時空選擇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對中國意象思維的誤會
近人在西學影響下對中國意象思維的誤會莫過于認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思維方式等于抹煞主體與客體的分別,因而不能再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活動,至多只能幫助人們進入一種澄明之境,一種高遠甚至神秘的精神境界。于是,中國原本沒有或缺乏科學思維的說法盛行。這種誤解一定要匡正。
事實上,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不僅不排除二者之間原本存在的分別與相對,而且始終以此為前提。
試想,沒有二者的分別與相對,如何談得到他(它)們的相融與合一?其實說“合一”、“相融”的同時,就已經將分別與相對包含于其中了。而且,世界上還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與天徹底無分別的合一。道學、佛學修行的目標是與天道、與自性、法性相合一,可是無論老莊,還是諸佛菩薩,都始終保存著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名號,這就說明還有分別。
重要的是須要明確,天人合一中所保持的相對與分別在本質上與空間思維中的主客對立不同,它們是一種以協調統一為主導的相對,一種以尊重對方為前提的分別。而且,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水平。它們都屬于主客相對的另一種形式。
因此,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并不排除主體對客體有“觀”,有“取”——仰觀俯察,近取遠取。“觀”是觀察,“取”是選取、比較和歸類。從“仰觀”、“俯觀”、“近取”、“遠取”可見,主體顯然是把認識對象——天地萬物,包括自身置于與自己相對的一邊。否則,就無從觀取。如果以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就等于完全取消主客的分別與相對,從而不可能發展認識論,不可能產生科學思維,那顯然是一個大誤會。“觀”和“取”就是《周易》所概括的基本認識方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