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認識世界之三原則第 5 頁
《內經》以陰陽五行為“道”,為根本理論,而陰陽五行的實質是晝夜四時,這使中醫學成為真正以時間為本位的醫學。
《內經》以時間為本位,把人和天地萬物看作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過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陰陽的本始表現即晝夜四時。四時陰陽正是天地大系統所顯示出來的時間。《內經》以四時陰陽為人和萬物的根本,可見是要從具體的時間過程研究人與萬物的死生、沉浮、終始等一切變化規律。更要注意的是,《內經》把順從時間所顯示出來的規律,如春夏秋冬、黑夜白日等,視為“得道”。這就表明,《內經》之“道”的實質是時間,是時間的根本特性與規律。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國傳統思維以時間為主,時間一維,朝著一個方向駛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過程整體。勢必形成和強化主客偕同、萬物一體的觀念。
空間的特性是并立和廣延
空間的特性是并立和廣延。空間可以切割、占有,只能分享,不能共享。在空間范疇內,主體與客體之間顯示差別和排斥,這決定了西方傳統的主客關系采取“對立”的形式。
誠然,認識活動必須主體與客體“相對”。但是相對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性質。主客“相對”既可表現為“對立”、“控制”,也可表現為“合一”、“相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