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成肇仁治肝脾不和經驗
中醫經驗:成肇仁治肝脾不和經驗 姚妍杰 湖北中醫藥大學
所謂肝脾不和乃肝膽疾病累積腸胃所致,它是一個廣義的范疇,臨床有肝郁脾虛、土虛木乘、肝木太過橫逆而犯脾土等區別,具體而言,小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等方都是此法的具體體現,也是臨床比較常用的方藥。湖北中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是全國著名的傷寒學者,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四十余年,臨證善于用經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并注重采集時方之精華,臨床治病收效甚好,筆者有幸跟從成師學習,深受其諄諄教誨,現以肝脾不和為例,闡釋其臨床用藥心得。
謝某某,女,56歲,2013年3月20日初診。主訴脘腹痞脹不適已三年,伴噯氣,失眠,大便偏干,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滑。
處方:蒼白術各10克,厚樸12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蘇葉梗各10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連翹15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太子參15克,焦三仙各15克,大腹皮10克,代赭石2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包煎),甘松10克,7劑,水煎,日分3次服。
二診:脘腹痞脹不適、噯氣、失眠均減輕,舌苔根部薄黃,脈細滑。守上方去甘松,加茯神15克,炒棗仁15克,懷牛膝15克,7劑。
三診:脘腹痞脹繼減輕,但仍腰酸,舌脈同上。守上方去太子參,加虎杖15克,炒萊菔子30克,合歡花皮各15克,7劑。
四診:上癥減輕,但仍噯氣,腰酸,舌脈同上。守上方去棗仁、合歡花皮,加黃柏10克,砂仁6克,甘草6克,竹茹12克,7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