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認識世界之三原則第 4 頁
在科學方面,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被公認為西方科學思想的源頭,其公理演繹式的邏輯思維形式一直影響著西方學術的發展。
西方最發達的學科是物理學。牛頓力學、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場論等都主要是研究空間屬性。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最大成就是對物質結構的研究,物質結構系事物的空間本質。現代系統科學雖然將關注的重心轉移至時間,但所采用的方法和立場仍然是以空間為本位的。西方的生命科學、進化論、各種史學理論幾乎皆如是。
中國:華夏古代學術從“觀象授時”起始,很早就形成了“以時為正”的觀念。
中華學術的源頭是《周易》。如王弼:“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周易畧例》)《易傳》:“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隨·彖》)“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彖》)“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文言》)“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無妄·象》)“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彖》)“變通者,趣時者也。”(《系辭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與人事的時間歷史規律,其核心思想可用“與時偕行”四個字來概括。
中國古人視宇宙為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而不是既成萬物的并列雜陳。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第25章)“逝,遠、反”指時間過程,意謂“道”就是不斷逝去的時間。
中國古代天文學十分發達。天是自然界的最高概念和總稱,其直接的顯現是空間,但中國人對天的感受是“時”,稱“天時”。天時帶動地利。中國天文學的主要目的是測算歷數。截止到太平天國,中國政府頒布的歷法達102種之多。春秋時測定 太陽的回歸年為365.25日,只比實際多11分14秒,比西方早了500年。中國傳統農學取得輝煌成就,注重農時是其第一法寶。
孔子:“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中國人偏重從演生的角度去理解各類具體事物。孔子:“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中道即時道。孟子:“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下》)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