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認識世界之三原則第 6 頁
西方傳統所采取的主客對立只是相對形式中的一種,突出了相互排斥性,強調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和宰制。
這就決定了西方人在認識過程中,主要采取抽象方法、分析方法、公理演繹方法以及限定邊界條件的實驗等方法,對客體實行預設、定格、抽取和控制。其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論,不可避免地要割斷對象的整體聯系和流動過程。因而必定要透過(宰制)現象,到現象背后去尋找“本質”——事物相對穩定的內在聯系。
在自然科學領域,所謂事物穩定的內在聯系,大多表現為構成事物的物質實體和物質實體之間的關系。所以,沿著主客對立的認識路線前進,勢必要走向還原論,將整體還原為部分,而認識的重心就在把握運動著的物質和物質如何運動。如是,無疑能夠取得相當的認識效果,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把豐富、生動和個別的外部聯系、各種不穩定聯系、與認識主體的聯系忽略了,即現象丟失了。
時間的特性是持續和變易
時間一維,不可回逆,不可切割,不可占有,只能共享,不能分享。在時間的范疇內,主體與客體之間顯示統一與平等的關系。這決定了中國傳統貫穿著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牢固觀念。
時間存在的客觀基礎系事物的變易。
沒有變易則無時間。但是,光有事物的變易,還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時間。要將時間概念和變易概念作適當的區分。萬物都在變易,并不意謂它們都有時間。時間一定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要素,而且惟當將三者統一起來,才成為時間。所以,過去、現在和將來,必須相對于某一認識主體的當下,并被該主體綜合成一個整體過程,這時它們才能成立,才能存在,也才有了時間。因此只有具備記憶和預想能力的主體,才有時間。時間只存在于有生命之主體的認知和行為之中。而記憶是由記和憶結合起來構成的。石頭上可以留下痕跡,但石頭有記而無憶,故石頭只有變化,卻無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根據石頭的現狀,探尋它的過去,那是人的事情。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