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相關學說可否替代五行學說第 8 頁
2.聯系渠道
在五臟配五行的理論中,五臟生克的依據就是五行的生克,是一種代入公式求解性的應用。但五臟相關學說認為,臟與臟的關聯是通過相應的渠道實現的,了解其渠道才能有效地應用于臨床。這些渠道,均與五臟功能或經絡有關,通過氣、血、津、精等精微物質來發生作用。
以心與脾的關系為例,可以從三個渠道來體現。其一,血的生成與運行。心主血,脾統血,且脾為氣血化生之源。其二,氣的關系。心主血脈,血行脈中動力來自宗氣,宗氣的充沛則賴于脾氣充盛。其三,痰與瘀,這是從病理而言。脾為生痰之源,痰濁阻滯胸陽,則可閉澀心脈,因痰致瘀。痰瘀相關是心脾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體現。
3.聯系特點
聯系特點是指臟與臟在相互作用時的主動與被動關系。五行生克框架中的生克順序是固定的,古人用母子、我克、克我等術語表過生克中的主動與被動角色。這種固定順序過于機械。五臟相關學說認為,在臟與臟相互作用時,何者處于主動地位,既與各臟的功能特點有關,也與作用的渠道有關。
例如在生理狀態下,先天之本腎與后天之本脾,常在陰陽氣血的滋養方面處于主動地位,供給各臟動力和養分。以肝而言,對腎來說就處于被濡養的被動地位。但在病理狀態下,肝則常常有擾亂他臟的趨向,如沖心、犯肺和侵犯脾胃等,因此被古人稱為“五臟之賊”,這時又處于影響的主動地位。
五臟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不完全對應的聯系
五行學說在古代理論中是溝通天人的中介。例如通過他,五時、五氣、五味、五谷、五畜、五音等都與五臟發生作用,成為病因理論和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人體與外界存在聯系是中醫整體論的基本觀點,這在引入五行學說之前已經形成,并非五行學說的推論。五行學說將各種零散的觀察知識整理成體系,對理論構建有積極作用。但他所建立的關系并不完全符合實際。以五行為中介將五臟與外界相聯系的體系中,包含了大量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資料,很多是有實踐佐證的。例如臟腑功能與四時氣象、四時陰陽節律的影響有一定規律,五音影響情志和五臟功能也有客觀依據,只是其對應性未必那么惟一。五臟相關學說要在繼承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重新分析和確立其關系性及影響規律。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