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診絡脈
中醫學術:論診絡脈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絡脈為人體經絡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除具有經絡所共有的通行氣血,溝通表里等作用之外,還具有滲濡灌注、溝通表里經脈、貫通營衛、津血互滲等作用。《靈樞·經脈》云:“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絡脈從經脈分出后,又逐層細分,形成由別絡、浮絡、孫絡組成的網絡層次。因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所以體內臟腑氣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體表的絡脈。《靈樞·經脈》篇詳細論述了絡脈的特點及其色診。
絡脈診法主要是通過觀察體表絡脈的顏色、形態等變化以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診絡脈的部位,主要包括全身整體及局部絡脈,如魚際、目竅、腹部、指紋、舌下等。
診全身整體絡脈
絡脈分陽絡、陰絡,其色隨四時變化各異。正常狀態下,經脈有常色,而絡脈無常色。陰絡之色隨經脈而變,而陽絡之色隨四時寒熱變化而不同。如《素問·經絡論》所云:“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值得注意的是,陽絡淺表主外,多對應體表病變;陰絡較深主里,多對應臟腑病變。
絡脈其色隨癥候不同而有別。如《素問·皮部論》:“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即絡脈之色發青,且疼痛者,為氣滯血瘀;伴有寒象者則為寒凝血瘀;絡見黑色者,為氣血阻閉的痹證;皮寒色白者,為寒凝氣虛血少;色見黃赤者,為熱證或濕熱壅滯,若五色雜見,則為陰陽不調、寒熱錯雜之證。可見,絡脈其色變化與疾病有著相應的聯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