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第 5 頁
課程調整實驗班:變知識灌注為思維訓練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實施中醫教改實驗班時深感,要加強傳統文化和中醫思維培養,在目前中醫主干課程上,僅采取國學導師組和經典導師組方式,力度還不夠。為此,2010年,在中醫教改實驗班基礎上,對中醫主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
記者:貴校對主干課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具體的調整思路和課程比例是怎樣的?
翟雙慶:2010年,在中醫教改實驗班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招收學生40名。主要是三方面的變化,一是增加傳統文化課程: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外醫學史等,這些課程本科學生很少學習,而這些實際上正是中醫學的基礎課程。二是將中醫的課程按照臨床診病的思路重新梳理,即把中醫基礎、中醫診斷學中的診法、中藥與方劑中的基礎理論部分或總論部分融合形成“中醫基礎學”;以中醫病、證為綱,融合辨證、中藥與方劑的各論部分形成“中醫辨證論治學基礎”;將原中診、中藥、傷寒、金匱和溫病中的實訓臨床見習重新整合為“中醫基本技能訓練”,并設置中醫臨床思維訓練Ⅰ和Ⅱ。中醫臨床思維訓練Ⅰ以學習名老中醫臨床思維為主,中醫臨床思維訓練Ⅱ則以中醫的證為主線貫穿臨床各科。
如此,我們把中醫基礎理論給放大了,先教一個大的基礎知識,包括中基和一些診法,包括中藥方劑的總論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醫基礎理論也是中基和診斷合在一起的,把大的輪廓先介紹給學生。然后把中診的衛氣營血辨證、八綱辨證、三焦辨證等和方劑結合在一起,告訴學生什么癥狀、什么舌脈是什么證,通過辨證確定證型后該考慮什么方什么藥,細化的劑量和加減等等。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病人來了,大夫思辨的一整套程序,這就是一個方證對應、中醫診治疾病的回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