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第 2 頁
翟雙慶:主要是在培養模式上做一全新的探索,實行院校模式與家傳、師承模式相結合的新型培養模式。
怎樣培養出名師大家,我們做了很多思考。大師們所走的路是: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由此,我們覺得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中醫思維的建立,二是扎實的中醫臨床技能。既然明確了這種成才規律,就要找到一種最貼近這種規律的培養模式。過去一些醫家確實是以家傳和跟師學習為主,我們希望利用這種模式更多地實現多臨床、早臨床、反復臨床,通過跟師臨診,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結合,以培養深厚的中醫思維和扎實的中醫臨床技能功底。
過去,徒弟是師傅一手帶出來的,是手把手教的模式;徒弟直接把師傅寶貴的、幾十年積累的經驗直接學到手、拿過來用,少走很多彎路。而且多年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使他們看到中醫的療效,自然喜歡中醫、堅信中醫,這對于中醫學子是很重要的。家學更是如此,甚至是幾代人謀生的根本,沒有真本事怎么能行呢。從這點上看,家傳和師承的模式更適合中醫學習。我們在尊重這種方式的前提下把它和現代教育相結合。
記者:為何說現有中醫藥高等教育模式未突出培養中醫思維和中醫臨床技能的任務?
翟雙慶:一般臨床考核,往往是考病例,在病例上寫有什么癥狀,有什么脈象,然后學生利用這個文本材料來分析病例。如果考具體病人,說是不是弦滑脈,學生就不知道了。還有以前對名老中醫經驗總結,都量化了,形成了計算機診療系統,這確實是很好的經驗總結。但搜集癥狀的過程更關鍵,這不應忽略。到底是不是弦滑脈,是不是絳紫舌,這些學生不認識、對不上,也不敢開方子。這些技能都是從實踐中學來的,老師指點來的,我們就是要想辦法教會學生這些最有用的東西。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