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談中醫之龍火及其降伏第 3 頁
實際上,虛熱之證,陰虛、陽虛所致者應各自參半。陰虛之火,因龍無法潛游于淺水中,水淺則龍升,這容易理解,因此,滋陰降火是治虛火常法。至于陽虛陽浮,除鄭氏的水高龍亦高之見外,清代羅東逸《內經博議·足少陰腎藏病論》中的“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亦堪作參。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思考,以體溫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熱或太寒均為所惡。參人以推龍,龍為虛擬的水中生物,其性陽動,類坎中真陽,性雖喜水,但也不應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陽抑陰以治浮火,以羅氏之解則為:“水暖而龍潛”,以鄭氏之解則為:“桂附干姜,純是一團烈火,火旺則陰自消,如日烈而片云無。況桂附二物,力能補坎離中之陽,其性剛烈至極,足以消盡僭上之陰氣。陰氣消盡,太空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無偏盛也,豈真引火歸源哉!”
其實,以補陽來治龍火之患,實踐上首見于《傷寒論》之通脈四逆湯。《傷寒論》317條云:“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的某些用法亦屬此用。而理論闡明,當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大義時說:“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后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歸原”法實是《傷寒論》之用及王冰所論之濫觴。雖則鄭氏的一團烈火論與引火歸源論不完全相同,但筆者認為,兩論實可互補,現代善用桂附姜之醫家,亦多循這兩種思路而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