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中醫之談魂說魄第 7 頁
論理
中醫魂魄之說,是否帶有某些迷信成分,或仍余巫韻,這是個很受關注的問題,實值一論:上古時期巫醫不分,甚或巫醫一體,不獨中醫,可以說任何醫學形態的早期均如是,西方醫學也不例外,因此在中醫學的術語中殘存一些上古遺留下來的名詞也不足為奇。中國醫學到了戰國時代,醫與巫已開始分業。《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著扁鵲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之論。《素問·五藏別論》也強調:“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可見中醫與巫很早就開始有意識地分道揚鑣。但在古代的文化環境下,醫與巫的割裂在醫學的不同領域可能快慢不一,術科的割裂肯定較早,精神領域由于表現復雜,存在不少難解現象,因此割裂得可能會遲些。隨著醫學地位日漸高于巫,以儒為主體的醫生多具“敬鬼神而遠之”的觀念,兼之自高人格,因此巫韻在中醫學的不斷發展中已越來越淡,幾近于無。到現代文化背景下,“魂魄”等字眼已完全演變成概括某類心理學范疇以及相伴現象的名詞術語。
以上緣由本不難說明,但中醫學家們還是步步小心,步步驚心!為什么呢?不難看出,在現代人文背景下,中醫在所有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學科中還是位置最尷尬的一門。表面看似火紅熱鬧,其實一直在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甚至是科學與迷信的狹逢中求生存,常怕被誤解、被扣帽子,常心有余悸,故常有意無意自設雷區,限制了學術探討與發展空間。但“神魂魄意志”這類精神心理現象如果醫學放棄不研究,宗教自然就會介入。就如幾百年前的西方,由于不擅長研究物質以外的現象,其精神心理現象的研探一直是丟給宗教。這種現象若在當代復見,恐怕是醫學家們所不愿看到的。學術探索需要寬松的文化氛圍與語境,只有暢所欲言,才能真正地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明辨是非。有臨床現象,就需解答,也只有在不斷的解答探尋中,才有可能逐漸接近事情真象。這才是科學家們應取的態度,擱置不論,反不符合科學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學科的發展與開拓。
(本文節選自作者所著的《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一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