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伏羲是古中醫藥學的始祖第 3 頁
《帝王世紀》云:“伏羲氏……乃嘗百草而制九針,以拯妖枉焉”。伏羲嘗百藥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天水自然地理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藥材生長得天獨厚的天然藥苑,天水山川有約600余種中草藥,市場流通的常用的約400余種。我國學者張光華指出,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采摘野果、根莖、花、葉為主要的食物,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感風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種疾病隨時發生。以伏羲為代表的中國先民,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初步總結認識了生長在陰濕和陽坡地帶,各種常見植物的藥用價值,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在治療手段上,伏羲氏把目光投向砭石,用石頭磨制成各種形狀的石針,用以刺激人體陰經和陽經某些部位達到治療的目的。但九針在此時尚無明確的名稱,其名稱的確定是《靈樞》作者的成就。但伏羲既以制出石針,最初的經絡、穴位等在當時也應初現端倪,只是尚不如《靈樞》系統完整罷了。因此,數千年來伏羲被我國醫藥學界奉為醫藥學、針灸學的始祖。
2.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的影響
五行學說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極為普遍。五行(金、木、水、火、土)與陰陽一樣,最初是獨立的學說,隨著伏羲陰陽、五行、八卦學說的廣泛應用,其巫術、占卜、風水等的興起,五行與陰陽被當時的不同學術流派綜合推崇為陰陽五行學說,與遠古及后世樸素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五行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五行之中,東方通于木,西方屬金,南方為火,北方為水,中間為土,這五種物質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構成了自然界物質的不同屬性。五行學說運用于中醫學,主要是利用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闡明相互之間的關系、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中醫五臟學說脫胎于伏羲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五行配五臟的規律是:火屬心,水屬腎,金屬肺,土屬脾,木屬肝,為陰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屬小腸,水屬膀胱,木屬膽,金屬大腸,土屬胃,為陽五行。外五行為:土主肌肉,口與四肢,木主筋骨,金主皮毛,火主血脈等。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建立起內合臟腑,外絡軀體孔竅的協調網絡,構成人體的五大系統,闡明了伏羲古中醫的理法、方、藥、證、治理論的體系及功能。五行學說是人與自然的整體學說,它涵蓋著自然界的各方面,它不僅應用于中醫學的臟腑學說而且還將人體的組織、情志、藥物的性味、自然界的變化,風、暑、濕、燥、寒、生、長、化、收、藏,相生、相克、乘侮也緊密聯系在一起,用于指導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所以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說明疾病的傳變,應提前預防。《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是對伏羲古中醫重視治未病思想的充分肯定。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