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的陽光和空氣第 5 頁
結 語
以現代認識論的三個階段劃分而言,人的認識大體可分為:感性的具體—理性—理性的具體。其中,從感性的具體到理性是一個歸納的階段,從理性到理性的具體是演繹的階段。老子通過對大千世界的考察中凝練出“道”是歸納。但從“道”的高度再重新回到現實人生中的第二個階段,即演繹階段,不是由老子完成的,而是由孔子擔當的。老子雖然也有演繹,如“知白守黑”、“將欲奪之,必故予之”等智慧,但比起孔子的陽光和大氣,老子的確要遜色一些。
以最高本原的“道”為參照。孔、老相比較而言,可以這樣說:老子完成了“上行”,但沒有“下”來;孔子既“上”去了,又“下”來了。還可以這樣說,就“理論”深度而言,《老子》比《論語》要深奧得多;就“思想”深度而言,《論語》比《老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兩千多年來,“素王”、“圣人”之名冠于孔子而不及老子就是必然的。
在中醫學里,“上得去”和“下得來”同樣是成就“上醫”的關鍵。對“道”了然于胸之后,雖然對望聞問切等具體施治手段和“病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呈現在他們心中的不再是“一塊磚在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建筑材料中”,而是“一棟大樓中處在某一位置和發揮某種作用的一塊磚”了。
所以,孔子的“君子不器”,反對的不是“匠心”而是“匠氣”,或如馬克思所言“人淪落為機器的奴隸”而出現的“異化”。對此,研習中醫者不可不慎。
總之,如果把中醫學比喻為一棵樹,易、老作用于中醫學的是“土壤”(直接的理論淵源),而孔子儒家作用于中醫學的則是“陽光和空氣”,后世所做是“施肥澆水”。在中醫學的研習中如果只關注有形的“土壤”而忽視無形的“陽光和空氣”,謬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