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時間醫學觀
江淑安 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
時間醫學,亦稱時間治療學,主要研究時間對人體生理、病理和藥理作用的影響,以及時間與發病、診斷、治療的關系。縱觀《傷寒論》的397條原文,論及時間者竟達百余條,其中有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都是時間醫學的范疇,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在觀察病理變化時重視時間
時間醫學認為,時間是病理變化的過程,時間對病理變化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注重病理變化中的時間特點,對分析疾病的病變特點有著重要作用。《傷寒論》恰很注重病理變化上的時間特點。如:
1.以時間來幫助觀察疾病的傳變與否 《傷寒論》中六經病證的傳變是有一定的時間性的。注意病理變化中的時間特點和長短,結合其他方面,可以判斷疾病傳變與否。如太陽病傷寒證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是傳變之期,若過二至三天后不見陽明、少陽證,就是表明雖到傳變之期而未傳變,仍可以從太陽治之(第5條)。陽明病見證是“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如果發熱于“日晡”時盛,伴“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伴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則是經證變為腑證(第214、217條)。在觀察少陰、厥陰病的病理變化中,注意時間性更為重要。如少陰病得之“五六日”,見自利而混者,是病仍在少陰;若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不應發熱而見一身盡熱,亦是寒邪化熱,病由陰轉陽(第282、320、322、293條)。這些“日”數在觀察病是否變化時值得注意。再如厥陰病,若出現厥“四日”、熱“三日”,又復厥“五日”,是主陽氣退、病勢進。這即是以厥的“日”數多于發熱的“日”數來判斷的。
2.重視疾病自愈在時間上的特點 疾病的發生是人體正氣與邪氣作斗爭的過程,如人體正氣戰勝病邪,疾病就可以自愈。《傷寒論》里提到的“當愈”、“欲解”即是指此。無論某些疾病是能自行“當愈”或是“欲解”,都是有一定時間過程或大約時間規律的。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戍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到辰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這幾天揭示了六經之氣在一日內有一個旺盛時間,六經的各種病證,如能自愈,多見于它的經氣旺盛的時間內。因本經之氣旺盛之時,易助正氣促本經病證自愈。在三陰病里,以時間來判斷疾病是否自愈是有臨床意義的。如少陰病雖至“七八日”,出現下利,而脈由緊變微,手足反溫,這是邪氣去,下利必自愈。或少陰病惡寒而卷,伴“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亦是陽氣欲復之象。還有厥陰病,如厥、熱的“日”數相應,“象厥五日,熱亦五日”,或厥少熱多的“熱四日,厥反三日”,均是厥陰病自愈的特征。在觀察時的關鍵是要注意厥、熱的時間是相應或是厥少熱多的時間特點。
3.以時間來幫助判斷疾病的預后 病變的不同見證出現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可以幫助判斷疾病預后。如傷寒“四五日”時,是病邪傳變之期,若見腹痛,轉氣下趨少腹,為欲作自利之征。厥陰病,發熱厥逆至“七日”而下利,為難治之候。少陰病,脈微細,至“五六日”而見自利,復加煩燥不得臥,是陰盛陽脫,正不勝邪的危候。少陰病,如“六七日”時,出現息高,是腎氣下絕,肺氣上脫之征(第357、348、299、300條)。
在治療上重視時間
這主要是對急癥病人而言。一般病證在作出診斷后,用藥的遲早對療效的影響不很大,但對急癥病人來講,時間就是生命,抓住有效的時間進行爭分奪秒的搶救,是治療成功的保證之一。《傷寒論》中,如陽明病三急下癥(第254、255、256條)和少陰病的三急下證(第320、321、322條)都強調急下之。還有少陰病,陽氣大虛出現脈沉者,也強調“急濕之”(第323條),這里的“急”字,就是示人要刻不容緩。
在用藥上重視時間
時間醫學認為,研究時間對治療用藥的關系,對保證和促進醫療效時有重要作用。《傷寒論》也很強調和重視這方面的內容。
1.煎藥上的時間觀 為了保證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根據藥物的不同特性和質地,在煎藥的時間上有先煎、后下的不同。《傷寒論》很講究這一點。先煎,主要是針對質地較重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物,如麻黃、葛根、茯苓、蜀漆、瓜蔞、茵陳、大棗、梔子、生姜、大黃、枳實、厚樸、粳米這13味。但也只是限于某些特定的方劑中的某些藥物需先煎。后下,以保證某些藥效的發揮。如大承氣湯煎服時,方中的大黃宜后下,以使其更好地發揮攻下作用。還有桂枝人參湯在煎服時,方中的桂枝宜后下,以使其能更好地發揮行陽解表的作用。
2.服藥上的時間觀 選擇服藥的適當時間,對發揮藥效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傷寒論》中主要有平旦服、飯前服、晝夜服這三種服藥時間。平旦服:即空腹服,是便于藥力速行。如十棗湯,以便迅速發揮峻下利水的作用。飯前服:是便于藥效吸收。如桃核承氣湯、烏梅丸。晝夜服:是指晝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藥效持續。可分為頓服、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四服、日五服或夜一服、夜二服或晝三夜二服等服法,主要是使上下次服藥時間保持一定間歇,從而保證藥效持續。《傷寒論》中的大部分方劑是采用晝夜服法。
3.藥后觀察病情的時間觀 藥物作用于人體后,發生效力的時間有長短不同,故用藥后根據不同的方藥,而觀察的時間有別。如桂枝湯服后強調:服已“須叟”,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又不汗,“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仲景強調服法中“須叟”、“一時許”、“小促其間”、“半日”、“一日一夜”、“周時”,都是指的不同時間概念。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