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是中醫發展的主陣地
孟長海 河南中醫學院 王治英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三農”這一社會和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再一次成為了黨的工作重心。通過對本次會議和黨的農村政策的解讀,筆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本次會議的召開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中醫界應該充分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全力以赴,深入挖潛,進一步鞏固中醫藥在農村的主陣地。
長期以來,中醫在發展中過分關注了城市人群的需要和認可,而忽視了一個至為關鍵的領域,那就是“三農”這一主陣地,從而造成了一種現實性矛盾,農村、農民需要中醫,然而中醫卻成了陽春白雪,與“三農”之間的距離感日益增加,突出的表現為“三個匱乏”:一是農村中醫人才大面積匱乏。因為國家規范管理的需要,農村赤腳醫生中會中醫的也基本紛紛轉行、停業,消失殆盡;基層中醫院中中醫人才越來越少,甚至斷層,而新的人才隊伍卻沒有來得及補充。二是真正的高水平的效益好的中醫醫療機構匱乏,西化嚴重。一般情況是,基層中醫醫院與同級別的西醫院在發展上的差距越來越大,效益大面積滑坡甚至生存困難,西醫化成了中醫院生存的重要靠山和救命稻草。三是醫學院校畢業生扎根農村者匱乏。農村需要中醫,然而,卻因為各種原因吸引不到優秀的中醫藥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畢業生不愿意下農村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換句話講,中醫在發展上已經在形式和實質上與“三農”形成了巨大的鴻溝。
筆者一直認為,“三農”是中醫事業的主陣地,城市是中醫的第二陣地,國際是中醫在國內充分重視、充分發展鞏固之后的第三陣地。中醫的根基在于“三農”,而不在于城市和國際。結合當前的國情和中醫國內開花國內不香的現狀,越發強化著中醫“三農”主陣地的回歸。
一、中醫是農業文明的產物,與“三農”的聯系根深蒂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從古到今,農村、農業、農民都是一個基礎性問題。正因如此,中國的社會文化都與農耕文明有著緊密的聯系。中醫也是這樣,其誕生、發展及現狀都深深地烙著農耕文明的印痕,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眾所周知,中醫的發展主要是與中國人民的生產實踐密不可分,從早期的神農嘗百草到后來的《本草綱目》,我們可以看到,中醫主要依賴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這些藥物主要來源于天然和農業生產,打上了深深的農業文明的烙印。
二、中醫在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建國以前,中醫往往是官化不足,民間普遍流行,許多名醫往往是半耕半農,中國農村、農業一直是中醫的舞臺,農民是其主要的受眾。群眾喜愛中醫,與中醫有著天然的感情。這種感情通過親身實踐和代代相傳日益加深,直到現在。
三、中醫優勢是解決中國農業大國人口看病難看病貴的有力手段。當前,隨著化學生物制藥成本的增加和高端檢查診療設備的普及,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共性的問題。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衛生資源相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就顯得尤為突出。而這個突出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生活在農村的8億群眾。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探索出一條簡便、有效、低成本的醫療模式。正如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當前衛生工作的要求是“安全、有效、方便、價廉”。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藥正好具備了這四個方面的優勢,與黨和政府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農村發展中醫藥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力法寶和主要途徑。
四、中醫藥是改善農業結構、農民創收增產的有效渠道。正如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的那樣,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當前的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尚未形成,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在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功夫。而中醫中藥主要來源于農業經濟,植物藥材種植、動物藥材養殖和礦物質采集正好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渠道。以藥材種植為例,河南省南陽市近年來不斷加大藥材種植力度,以南召辛夷、西峽山茱萸與天麻、桐柏桔梗、方城丹參、鄧州麥冬、內鄉黃姜、鎮平杜仲、唐河梔子、社旗板藍根為主的十大中藥材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年產值近20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4%。西峽以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建立了30萬畝的山茱萸基地,現已成為全國知名的中藥生產企業,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使不少農民通過種植中藥材走上了小康之路,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因此,筆者認為,中醫的發展必須基于中國的國情,充分把握有利環境,在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將重心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充分發揮中醫優勢,在解決8億農民就醫難、就醫貴的環節上有所作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