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張學文釋溫病毒瘀第 2 頁
溫病之瘀
氣血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內在本質,張學文認為各種致病因素皆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瘀血可見于衛氣營血的各個病變過程之中,不為營血分所獨有,只是瘀象有輕重緩急以及隱顯不同而已,當細心辨治為是。
溫病早期,邪在衛氣分,主要是邪毒外束,郁阻氣機,衛氣失宣,邪盛表實,蘊而生熱化毒,郁熱不得宣泄,與血脈相搏,損傷經脈。寒則凝澀血脈,濕則黏滯血脈,暑熱則煎熬血脈,毒則搏血損脈,燥則津傷血枯,風則擾脈亂血,均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利,血脈瘀滯,血行失常,臨床亦可見斑疹、出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溫病乃起,其病氣怫于上,血溢目赤!痹缙谑е位蛘`治,則邪氣內入,壅滯內積,化火成毒,損傷臟腑經脈,邪毒與營血搏結,尤其是陽明腑實是毒瘀交夾的關鍵。蓋胃腸乃氣血津液生化之源,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胃喜潤而惡燥,胃腸以降為順,邪郁化熱入里,傷津耗液,勢必導致胃腸津液匱乏失潤,傳導障礙,氣機郁滯,腑氣不通,濁氣不降,壅滯則化火生毒,導致火毒壅盛,彌漫三焦,灼傷營陰津液,煎熬血液,與血搏結,瘀血證候更加明顯,臨床表現為大便不通,瘀斑、瘀點,出血,黃疸,舌紅絳,高熱。后期主要是臟腑氣血敗壞釀毒,內毒雍盛,再損臟腑經脈氣血,導致營陰耗竭,氣血陰陽離決,產生厥脫之證。
總之,溫病急癥整個病理變化階段是以熱毒與瘀為主要矛盾,互為因果,邪熱積盛、煎血為瘀,瘀阻氣機、郁而生熱。誠如柳寶詒所說:“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膠固。”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