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黃帝內經》的學術特征
中醫學術:《黃帝內經》的學術特征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醫學著作,它的主要任務在于探索和研究與人體生命有關的基本規律。從學術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從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在醫學理論形成初期,東西方都以解剖作為研究手段,如《黃帝內經》就有“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記載。但由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古人難以將解剖發現的實質器官、組織與生命現象完全結合起來,其結果也難以指導臨床實踐的發展,當中國古代的先人們意識到解剖并不能直接解釋生命現象與指導醫療活動后,轉而采用當時盛行的古代自然哲學方法。他們首先對生命現象及與其相聯系的各方面進行觀察,然后把觀察內容中的“共相”提取出來,按其形態、功能、格局、演化方式進行分類,并將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共相的“類”,用象征性符號、圖象或有代表性的具體事物表達,進而以類相推,探討生命現象的機理,這就是古代的意象思維方式。中醫學概念與實體臟器不符,并不違背結構與機能統一的原則。王夫之說:“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疑待哉?”(《周易外傳》卷二)。生命活動機制是復雜的,生命活動規律也應從多角度探索。
從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規律是《黃帝內經》理論思維方式的一個基本特點,其他特點以此為前提而建立。如講整體應是功能上的相互聯系與制約,因而《黃帝內經》中的五臟應是生命活動中各種功能相互聯系的方式、機制與過程的概括。而所謂辨證治療也是辨別人體病理性綜合功能狀態,并進而進行綜合調節。中醫作為應用科學在解剖形態方面研究和認識確實存在著缺憾,但也有其一定的優勢。它從功能上進行宏觀而綜合調節,這種論治思路,對于多系統、多臟器、多組織的復雜病變,精神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以及原因不明的疾病等,均顯示出不凡的療效,不但具有使用價值,在醫學模式轉變的今天更有深刻的學術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