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黃帝內經》的學術特征第 4 頁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3個方面特征,體現在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如臟腑概念也反映了這一點。以肝為例,肝的生理特性之一是主人體之氣的升發,與自然界的春季之氣升發相應,而春季的主令之氣為風,另外,木性曲直,枝葉條達,亦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在五行屬木,在六氣為風,在時令與春通應,其生理功能亦被歸納為主疏泄。在人體臟腑組織中,通過五行歸類構成了以肝臟為主體的肝系統,包括膽、筋、目、爪、怒、魂等。肝臟系統功能活動正常,其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否則就會出現肝失疏泄病理變化。如,胸脅滿悶、煩躁易怒、筋脈拘攣、肢體震顫、頭目眩暈等病證。而肝臟病變也受四時變化而變化,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病在肝,愈于夏,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即肝病在夏天容易痊愈,因為夏天是五行中火氣所主管的季節,火克金,減弱了金對木的制約。如果夏天不好,到了秋天就會加重,秋為金氣所主管的季節,金克木。到了冬天病情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因為冬天在五行中屬于水,水能滋生涵養木。到了春天,為一年中肝氣最旺的季節,疾病就會好轉。由此可見,中醫所講的肝,是功能性的、是整體性的、是運動變化的、是時臟,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血肉之臟。由此也可看到《黃帝內經》學術特征之一斑。
作為《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學術特征,從整體、功能與運動變化角度把握人體生命規律,三者之間無論在思想方法和實際應用意義方面,都是相互聯系、彼此照應的。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