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黃帝內經》的學術特征第 3 頁
從變化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中醫學在形成初期,只能整體觀察、綜合研究,從而形成了中醫學從運動變化角度把握生命規律的學術特征及其動態化的理論表述。其結論雖然失于粗疏,但卻反映了生命的自然與真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醫學概念具有時間內涵。時間是事物運動及其狀態變化的度量,凡某概念標示有時間含義,便說明這一概念具有動態的內涵。二是在醫學理論中,明確表述了生命的運動變化原理。如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生理活動的臟腑經絡氣血升降出入等。三是辨證論治體現中醫診治動態觀。證是疾病過程中階段性病機的概括,它雖然具有一定穩定性,但隨病變而變;同時證本身的形成與內外環境的時序流轉也有密切關系,如外感邪氣形成、致病特點及病證種類時效性很強,內傷病癥與患者年齡變化、與體內臟腑經絡氣血營衛運動節律無不相關。諸如此類,皆為中醫診斷所關注,并成為治療中重視時間因素的依據。而一病前后證異,用藥施治隨時變換,則是中醫理論動態化特征的明顯表現。
《黃帝內經》理論的這一學術特征,造就了中醫方法學上的兩大傾向和特點:一是不得不忽略生命體物質的規定性和測量性,而主要從功能象變角度對生命的動態軌跡進行模糊地整體表述,如脈證太過不及和死證死脈的度量,色澤浮沉夭澤的判斷,都具有模糊的性質。與之相應,在疾病治療的探索中,中醫也摸索到使用天然藥物等進行模糊調控的臨床處理方法,至今仍有其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二是把時間流轉和空間變化結合起來,認為時間流變具有周期性,即隨著時間的流轉而發生著空間狀態的周期性演變,在《黃帝內經》則形成有關生命節律的理論。中醫學不但早就觀察到這種生命現象,而且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治,顯示出它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