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黃帝內經》的學術特征第 2 頁
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源于把生命現象放在其生存環境,即自然、社會中所進行的觀察活動,并接受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指導,將對這種觀察結果的分析引向理性認識的層次,形成“天人一體”、“人自身一體”、“形神一體”觀。同時,古人還將這種整體觀融入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之中,形成中醫理論的基本學術內涵和臨床診治的指導原則。體現人與自然有機聯系,《黃帝內經》有“生氣通天”的著名論斷,因而中醫五臟不僅有維持體內生理環境的協調,同時還有時空的內涵,主司人體適應自然界季節晝夜、方域水土的調節功能。于是,五臟成為人體聯系內外、協調心身的生命活動中樞,是中醫整體觀在基本概念的集中體現。五臟之外的中醫學其它基本概念,如經絡、氣血等,其內涵均類于此。這就造就了中醫學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軀體生理與精神心理整體聯系上研究人的生命活動及其應用的醫學模式。
對于這種人體內外的普遍聯系,《黃帝內經》運用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思維框架進行論證。其中精氣論概括生命之氣渾然一體的生成、演變與消亡過程,陰陽五行論則具體演繹生命體內有機聯系之相反相成、生克制化的活動機理。這樣就把人體的形體與神志,人體臟腑器官組織的各個局部,人體與外界的時空、地理等從縱向與橫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提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自組織系統,提出“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素問·五常正大論》)、“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論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