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天人統一觀是《內經》理論核心思想第 5 頁
違背四時氣候變化的四時多發病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四時正氣不會傷人,但四時過盛之邪氣,即所謂太過,超乎人體的適應機能,或者人身處于極虛的狀態,邪氣容易侵傷人體而發病,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是天人不相應的表現,其發病又有季節性或臟腑相關性,如文中所說:如春天傷于風邪,春主肝其風氣勝,邪氣侵犯的留滯不去,肝旺邪盛,乘襲脾土,到了夏季是脾主時故其邪氣發動,脾郁不運,發為洞泄,瀉下無度如胃腸空洞無底,如急性腸炎之類的泄瀉證。夏季暑氣勝,暑邪內犯伏藏于肺,致秋季秋寒外束,暑寒相爭則往來寒熱,即發為瘧疾證。秋天一般夏末秋初多為燥氣勝,但深秋或秋末冬初天氣漸涼為濕氣盛,肺為嬌臟,喜潤濕,濕盛傷肺,氣上逆而為痰咳之證,肺為水之上源者,津液干枯,濕郁化熱或肺熱葉焦則發為痿厥之重證。寒為冬之主氣,其臟主腎,若冬傷于寒,寒邪內伏,損傷腎陰,至春天陽氣發動,蒸邪外出故發為身熱汗出,舌紅,脈數之溫病。這就是風暑濕寒之四時邪氣相爭而傷害五臟的季節性多發病與季節性氣候變化有關,若預防其病害則設法改變其防范措施,以天人相應為原則。
違背四時氣候變化的臟腑多發病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春為少陽之氣,由冬季轉變而來,屬于陰中之陽升,萬物發動,在五臟屬肝,如違背春天少陽之氣,肝氣抑郁,其性喜條達之情不展而抑郁,陽生不利而隱曲,在臨床上出現諸多之抑郁癥,不欲見人,情志不暢等抑郁焦慮現象,獨自癡想,情懷不開,或恐懼怕人等。夏天之氣,其主心,旺盛的太陽陽氣之氣使植物繁茂,人之生氣煥發,興奮暢通,喜形于外,如果違背夏氣則太陽之氣受損,心氣內虛,心中空洞無物,出現心悸怔忡,心中憺動無力,節律不齊,結代脈等心系疾病;秋氣主肺,肺主秋,為陽轉陰之季節,屬于太陰之氣,主收斂,升清降濁,吐故納新,肅殺污濁之氣則肺氣清,如果逆秋氣則肺葉干枯,清肅失職,肺氣不清,則為肺氣上逆,胸滿咳逆,氣瘀難受,多汗等癥;冬主腎氣,腎主陰藏,內涵水火,腎虛則腎陽虛憊,腎陽獨沉寒感則陽虛不能溫煦四肢五臟,腎陰不足則不能上濟心火而心火獨亢,故在臨床上可出現腎氣虛憊消沉無生機,若偏主陽衰則四肢厥冷之陽虛證,若偏于陰弱又可出現陰盛寒凝之痹厥證,可四肢關節腫脹疼痛,腰膝冷痛癥。這也是違背四時之氣而影響五臟功能的季節病,也體現天人不相應的發病之因。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