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天人統一觀是《內經》理論核心思想第 3 頁
天人相應對指導養生防病的意義
1.天人相應的基本要求
采取什么措施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這是說自然環境生息變化促使萬物復蘇,天地間生物氣機萌動,草木欣欣向榮,人與之相應則“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這是調形體,使人之舉止活動柔順舒緩,氣血暢通,筋骨柔順,適應春天之生息柔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胸懷開闊,樂觀大度,這是調神,包括調情志,以適應外界春生之氣。這就是人與自然變化之相應,其他季節也是同樣,即氣候變化來調形、調氣和調神。如夏三月,陽氣最為旺盛,而草木生長茂盛,一切植物都在開花結果,人與之相適應,是夜臥早起,多接觸陽光,胸懷開闊,腠理宣通,“人之養生,應該所愛在外”,熱情奔放,關心人愛護人,以適應生長的氣候變化。如果違背夏季養生則易傷心氣。秋三月和冬三月的節氣養生,同樣是根據氣候變化而調形、調神、調氣,這也是經典之談,其道理永恒不變,具有重要的指導養生防病的意義。
2.環境的變化、地域的不同要求人與之相適應
由于地域不同,水土不同,氣候變化不同,人文社會不一,也要依據其變化而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所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由于生息環境的差異,其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飲食條件不同,“故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說明東方之人魚吃多了,就化熱邪滯留腸胃,咸味吃多了,會使傷血,血瘀氣滯,血脈不通,熱壅肌膚可能發生癰瘍之病。故在治療上宜適用砭石治療,以通其血脈,說明在東方之域的人們以天人相應觀點采取相應的方法以防治其病,應避免胃腸之積熱和血瘀肌膚之癰瘍之病。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