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道德觀
□ 張 毅 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
救人活命的執業觀
我國歷代醫家認為,醫生的神圣職責當以救死扶傷,活人續命為基本前提,學醫動機,必須“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非仁孝之士不可讬也。”
如何讓醫者牢固樹立起“救人活命”的道德觀念?中醫主張,為醫者應“易地以觀”。清代費伯雄認為:“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如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這就是說,醫生應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即換位思考。
疏財重義的功利觀
在中醫學道德觀里,既有儒家“仁者愛人”的養分,又有道家“少私寡欲”的精髓。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生,對病人不僅要有慈悲為懷的仁愛心腸主,更要有施恩不圖回報,救難不計名利的高尚品德,切忌“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歷代醫家之所以有“名”,不僅是他們醫技高明,“疏財重義”的功利觀更使他們名噪千秋。
精深廣博的技術觀
中醫學認為,人體生理、病理情況“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要想“才高識妙”就必須“精究方術,博采眾方”,如果一名醫生僅有良苦用心,沒有精湛醫術,廣博知識,也無法體現自己的良好德行,因而必須牢記“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藥。……蓋非四書無以通理義之精微,非易無以知陰陽之消長,非素問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以診視,而知寒熱虛實之證”的訓誡,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對醫技精益求精,才能在臨床上應付自如。
此外,醫者還應具備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首先要有一絲不茍的作風,做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無失,處刺針藥,勿得參差。”其次要有知錯就改的勇氣。發現疏漏,“雖至深夜,必使人叩病者門告之,或且深自引咎,改易前方,不自怙過也。”再者要有不恥求學的態度,即便“一事長于己者”,也要“不遠千里,伏膺取決”。
普同一等的服務觀
中醫學歷來把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災除害,看著是仁德悲憫思想的最好體現,不管病人本身狀況如何,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因而在臨床上“若有疾厄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至親之想。”這種“普同一等”的服務觀,不僅縮短了醫患之間的感情距離,還能使醫生摒棄雜念,“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撲在病人的救治上。
專一沉潛的治學觀
中醫學認為:“醫者,意也”,需用心體驗,才能得其精要。王叔和強調:“醫藥為用,性命所系”,“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比蹤古賢,代無橫夭矣。”因而對初入門者非常強調治學方法,指出“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延浮躁者涉獵。”對問題要思索熟察,專一其心;學習上要深入細致,潛心研讀,“不至豁然大悟不止”。這樣才能“造詣于精微之域,則心如明鏡,筆發春花”,“于以拯救蒼生,而藥無虛發,方必有功。”歷代先賢的學術精髓才能得以發揚光大,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才能日益提高。
同行相親的處世觀
中國文化歷史上從來就有“文人相輕”的陋習,許多杰出醫家飽嘗了個中痛苦,甚至成了這一陋習的犧牲品。戰國時期,“秦太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一代醫宗成了冤魂。李時珍任朝庭太醫判院時,不忍同行嫉妒排擠,一年后便告歸回鄉。為了掃除這一弊病和“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傳嫡不傳庶”的陳規,歷代醫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提出了許多精辟見解。孫思邈把“議論人物,玄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得”的行為稱之為“醫人膏肓”。陳實功告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虛謹慎。”龔延賢則直言針砭“吾道中無行之徒,專以夸己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疴,惟毀前人之過,以駭患者,設使前醫用藥盡是,復何他求?蓋為一時或有所偏,未能奏效,豈可概將前藥為庸耶。”
可見,那種驕傲自滿,目空一切,詆毀他人,抬高自己的“無行之徒”,歷來為大醫不恥,他們極力倡導的是“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撥之”的同行相親的處世觀。
獻身社會的濟世觀
老百姓常把中醫生稱為“濟世之人”,因為中醫學要求為醫者必須為社會公益事業謀利益。主要表現在:第一,恤民賑災。張仲景對因戰禍失于救治的災民寄于滿腔同情,驅使他奮力尋求醫術,撰成《傷寒雜病論》一書,不僅救治了大量瀕死病人,還為祖國醫學奠定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第二,匡正學術偏見。晉唐時期,中醫藥界受到“煉丹飛升術”的影響,盛行濫用藥石的偏激風氣,以孫思邈為首的許多醫家,力陳濫服這些藥石對人體的危害,主張燒毀這類藥方,“以絕萬世之禍端”,為糾正學術歪風作出了貢獻。第三,力挽社會頹風。金元時期,張子和針對社會喜補惡攻,醫家濫補成風的狀況,指出:“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者與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之心而獲利也,復計病人之生死乎!”痛陳其惡劣行為,從而立汗、吐、下三法,創立了治病重在袪邪的攻邪理論。
歷代醫家針對各種不良時弊,力挽頹風,救世扶偏,不僅通過“濟世觀”體現了他們的社會責任,也在這一過程中,把高尚的醫德和豐富的醫理加以有機結合,又為豐富自身的醫學學術內容作出了重大貢獻。
總之,中國醫學道德觀的內涵非常豐富,歷代醫家具備的不貪錢財、不分貴賤、不戀女色、不詐病家、不圖虛名、不輕同行等高貴的醫德醫風,仍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