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發展應開放包容
□ 邢玉瑞 陜西中醫學院
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而每一個科學系統都具有開放和封閉的兩重性。開放不僅是系統自組織的前提,而且是系統得以在動態之中保持穩定存在的前提。系統只有在適當開放的條件下并在開放之中來保持自己的穩定。一旦系統完全封閉起來,就會走向衰亡。
中醫學科同樣是一個具有開放和封閉兩重性的獨立系統
中醫學體系在其形成之初的《黃帝內經》時代,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思想和天文歷法、氣象、物候、地理、心理、數學等多門學科的成果,呈現出充分的開放性。事實上,從古到今,每一個時代的中醫學都是其前一時代醫學與那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從學術思想的角度而言,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發展,無疑是中醫學術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之一。如中醫學術發展史上的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爭鳴,即受到了宋代理學的影響。明清時期吳又可《溫疫論》從“本體論”角度認識病因,王清任《醫林改錯》的實證科學思想,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藥用植物考察、藥用植物種植、藥性實驗、藥用植物和動物的標本采集等,則受到文化背景中近代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從技術層面而言,如針灸器具的發展,在它起源的石器時代是砭石,隨著工具打磨技術的發展出現比較精細的砭石,以及骨針、竹木針;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冶銅業的出現,在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就發現了青銅針;至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業發展起來,冶鐵技術馬上體現在當時的醫療器械中,金屬針具成為主角。說明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快就會融入于中醫學,而古代中藥學中不乏外來藥物與化學藥物。只是在西方文藝復興以后,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及西醫學的迅速發展和傳入,由于客觀的和體系內在的原因,中醫學術的發展表現出開放不足,而有趨向封閉之勢。
中醫要發展就必須開放包容
系統科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系統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存續和演化的,環境的特性以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系統的外部規定性。同一系統置于不同的環境中,必然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和功能,發生不同的演化行為。如前所述,中醫學所處的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類生存的環境、行為方式以及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而且隨著現代社會及自然科學的發展,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為科學發展的潮流。在此條件下,作為獨立系統的中醫學也必然要發生演化。因此,中醫學要走向未來,要創新發展,就必須打破自我封閉圈,進入現代科學(包括西醫學)、文化的國際大循環。
更全面、系統地看待對中醫的研究
在有關中醫學術發展的討論中,也有不少學者擔心中醫特色的消亡,而提出中醫理論歸真或回歸中醫;或基于中西醫范式不同不可通約的認識,提出反對西化等觀點。這些觀點也有許多值得進一步討論之處,如歸真或回歸的標準問題,宏觀現象與微觀機制的哲學認識問題等等。但如果對中醫理論的微觀機制不清,不對中醫固有的語言進行現代轉換,恐怕中醫學因為現代人的難以理解而話語權進一步式微,進而影響人們對中醫學的接受度。其實,如果我們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擾,避免對中西醫差異、結合點缺乏深刻認識的盲目的實驗研究,站在更為全面、系統的角度看待借用現代科學方法與手段對中醫學的研究,應該承認不少研究對中醫學的發展是大有補益的。如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不僅加深了自我認同,也擴大了世界的普遍認同。再如從肝主藏血的角度推論,提出肝氣虛收攝無力,可導致肌衄、齒衄、吐血、咯血等出血現象的觀點,現代對肝氣虛證病理生理研究發現,肝氣虛證TXB2及TXB2/6-KeTo-PGF1а增高,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均提示微血管收縮甚至痙攣,微循環灌注流量減少,而形成微循環障礙。實驗結果與中醫肝氣虛,疏泄無力,導致血瘀的病機相吻合等等。如果不借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中醫,則中醫學從宏觀觀察與臨床實踐中總結提出的一些很好的學術觀點,就不能成為學科的生長點,而很有可能成為學術史的資料。如中醫學對時間與人體生命活動以及與疾病診斷、治療、養生關系的認識,本應具有豐富的科學價值,但并未引起中醫學界的足夠重視和深入研究,大多只是經典著作論述的梳理和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現代生物學和西醫學的研究相比而言,差之甚遠。
近代科學是以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方法為其基礎的,現代系統科學正是在近代科學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猶如醫學之產生源于巫術而超越巫術一樣。其中實驗方法可謂近現代科學發展的加速器,如果不借用實驗方法,則中醫學的發展只能步履維艱地爬行于經驗積累之途中,不可能獲得快速發展的機制,更不用說超越發展了。因此,中醫學界應熱誠歡迎多學科地開展中醫研究,只要是有利于中醫學術的發展,即使結果是此路不通,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