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對中醫醫德的影響第 6 頁
明代名醫徐春甫在其《古今醫統大全》中說:“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清代名醫王孟英在其《回春錄》中說:“為醫無才、無學、無識不可也,必乎心以察之,虛心以應之,庶乎其可也夫!睂O思邈亦要求從醫人員,“故學者必須博其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千金方·大醫精誠》)
明代李梃在《習醫規格》中認為:“蓋醫出于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彼罅曖t者“每午將入門大字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一字不遺若出其口!泵鞔徯旁凇睹t箴》中亦要求為醫者須“博覽群書,精通道義!泵鞔饪漆t生陳實功在《醫家五戒十要》中提出:
“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或內或外,勤讀先古明醫確論之書,須旦夕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機變,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臨證時,自無差謬矣!
實際上《黃帝內經》就有不少關于要求為醫者重視學習的論說,如《素問·著至教論》就通過雷公與黃帝的討論而突出學習醫道的重要性,其文曰: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后世益名。上通神農,著至教,擬于二皇!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遺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
上面我們主要引了歷代醫著中關于醫家重學、勤學的言論,事實上歷代名家所以成名而得以流傳后世,就因為他們在世為醫時能夠虛心好學而取得成就。
總之,歷代中醫名家多認為中醫藥學是一門不斷向前發展的學科,為醫者必須發揚儒家所倡導的重學、好學、樂學、勤學的優良傳統,承前啟后,不斷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為醫者能否虛心好學、刻苦鉆研,就不只是一個學習作風問題,還是涉及到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也是成就一代大醫的必要條件。兩千多年來的中醫發展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