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醫藥
中醫視點: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醫藥 孟慶云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與中醫藥的互動中,中醫藥也形成了以醫藥為核心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二者是共襄盛舉、共鑄輝煌的同盟軍。
•當代弘揚中醫藥文化,一是可以深入認識中醫藥學的特質;二是中醫藥文化中的養生文化和“上工治未病”等理念可使“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醫學目的向公平傾斜;三是為應對地球人類面臨的挑戰提供了思路。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民族就是在文化認同中形成的,既非單一的血緣傳遞,也不是靠宗教凝聚,而是以民族特異性為核心理念的傳承。其切要是創新、交流和進步。
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的軟實力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中醫藥就是在中華大地上蘊育成長起來的一株奇葩。中醫藥茁壯成林后,對中華文化又不斷增益和回饋,以其理念文化、符號文化、行為(操作)文化、道德文化等恢廓為中醫藥文化。中醫學理論和技術,與文化相摶鑄成特色,以本原通學多維的生命力資生創新,其人文精神成為醫學屬性之一,而文化的交流性,在覽觀雜學中增長中醫學人的識見。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的軟實力。
中醫藥在發軔之初,就把醫技和文化偕為共同體。天人合一,生成論的人體觀和生命神圣,既是中華文化的觀念,也是中醫藥的醫學觀。《周易》的“變動不居”,先秦諸子的“貴時”,《周禮·考工記》的“從容”和“宜物”等,以其為醫學原理的資質演成為辨證論治的宿因。對于陰陽五行,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也是傳統中醫藥學的框架。
中醫藥演進也和文化同榮共濟。在先秦諸子時代,中醫藥學即有伏羲九針、神農本草、素女脈學與黃老養生世醫的傳承。漢代經學時,醫家開始整理出多種醫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開放繁榮,醫學也以自為和集大成稱盛。有儒之門戶分于宋,繼而醫門門戶分于金元。清代樸學的崛進,掀起了醫書辨章校訓的高潮。《內經》之理論、要言、述語,多啟源于遠古以降的生產生活和文化典籍。鬼邪之邪演為病邪,八風直援入醫。兵法之理,被發展為治法治則。從祭祀到《尸子》、《越記》皆言魂、魄,《內經》汲取了《老子經》的“心藏神”、“魂藏肝,魄藏肺”(見《五行大義·論雜配》)。《內經》之營衛,出于《文子》引《老子》之語:“爪之生,發之長,榮(營)衛之行,無頃刻止,眾人皆見之于著,不能見之于微。”更早則出于兵家。脈之浮沉,本源于古代一種祭水儀式。《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沉。”郭璞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可見浮沉既是物體在水中的趨向運動,又是其本身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狀態。《靈樞·衛氣》以浮沉表述為營衛之氣得特點:“其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而在脈診,又以浮沉為病在表里。中華文化對于中醫藥,可真是“夕陽芳草尋常物,能用都化厥妙詞”是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