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標準與創新應相互促進
中醫視點:中醫藥標準與創新應相互促進 張玄 郭義 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標準化研究所
中醫藥標準化對推動中醫藥事業具有重大意義,標準化戰略已成為中醫藥發展的戰略之一。明確中醫藥事業中標準和創新的關系,使之相互促進,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穩步發展。
標準是創新的根本
中醫藥事業的創新依賴于長期醫療實踐的積累,是在原有的醫療實踐基礎上,結合社會需求變化,產生的更能適應社會的成果,離不開已有標準作為基礎。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的醫藥學家總結以往醫療經驗,并上升為理論, 著成《內經》一書, 成為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的經典著作。此后, 歷代中醫學家們依據《內經》的理論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對中醫藥學理論進行了不斷補充和發展。《難經》《太素》,以及后來各大醫家對《內經》的注釋, 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臨床認識從各個不同角度闡發《內經》的理論原理。新的著作可以說是以《內經》理論為根本,反映了各大醫家的創新成果。
標準決定創新發展方向
標準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創新的發展方向。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辨證論治的規律, 著成《傷寒雜病論》,并為后世醫家所師法。辨證論治,四診合參,成為中醫理論與臨床的診療標準,影響了后期醫學的診療發展方向。
標準實施有助于創新成果轉化
標準是保證創新成果迅速推廣的強有力手段。可以說,從創新一開始,標準就與之融為一體。一項創新一旦被廣泛認可、重復使用,就成為新的標準,而這項新的標準則更有利于此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薩德海克·卡諾教授認為“標準化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將紛亂的技術創新轉變為系統的技術創新活動,并形成新的市場”。在中醫藥事業中,標準化可使雜亂的創新同步形成一個系統創新,從而創建一個新的醫療方案。在標準化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制定和貫徹一整套相互協調的標準,以獲得最佳社會效益。如國醫堂的建立,是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的恰當組合,實現了整體的最佳化,獲得了可觀的社會效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