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對中醫哲學思想構建的影響第 9 頁
佛醫與中醫在互補中發展
佛醫體系在促進了中醫體系堅實豐滿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兩者互補互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佛教跟世上所有宗教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其他宗教涉及到醫學方面的教誨并不多,而佛教非但有醫學且形成了自己的佛醫系統。可以這樣說,佛學傳入中國,首先給中醫界帶來了佛教醫學,隨著佛經的譯傳,佛醫認識、思想也融入到了中國社會中。同時也汲取了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醫藥學、外科、內科醫療學、針灸等治療方法。總之,佛醫思想在促進了中醫思想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兩者互補互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漢傳佛教歷史上,僧人長壽者甚多,不少高僧還諳熟醫道,懸壺濟世,為世所稱道。流傳至今的很多有效中成藥,均來自寺院秘方,如黑錫丹、片子癀、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黃丸等。義凈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中就記有風、熱、痰蔭、總集等病和針刺、傷破等8種治療方術。而佛醫在發展中也不斷地汲取中醫的優點,強大其醫療能力,例如竹林寺是我國唯一一家獲批中醫研究所的寺廟,足見佛醫與中醫的密不可分。
《佛說醫喻經》中記載,一位醫王應該具有四個條件:“識知某病,應用某藥。知病所起,隨起用藥。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斷除病源,令后不生。”即識病、知病、應病與藥,痊病,令永不復發。作為一位良醫,不僅需要精良純熟的醫術,更應具有悲天憫人的醫德。除此之外,對于看護“恒善言談”、“堪任與病人說法”;要求病人“不懷愁憂;當起慈心對待看護”這些佛醫中的慈悲心雙向地影響醫患雙方,為中醫運用,結合儒學,形成了中醫的醫德觀、醫廉觀等職業道德,所以在中國古代,沒有緊張的醫患關系,甚至極少有醫患糾紛出現。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