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對中醫哲學思想構建的影響第 3 頁
對中醫藥物學的影響
佛醫中用以治療的藥物多是草類、木類、礦物類,如龍腦、乳香、木香、豆蔻、郁金、訶黎勒、返魂香等,原產于印度、西域、東南亞等地,伴隨佛學傳入我國,成為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醫中記有楊枝揩齒的方法,“嚼楊枝具十德者:一銷宿食;二除痰飲;三解眾毒;四去齒垢;五發口香;六能明目;七澤潤咽喉;八唇無皸裂;九增益聲氣;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楊枝;諸苦辛物,以為齒木,細心用之,具如是德。”(《華嚴經》卷十一)《僧祗律》中有:“若口有熱氣及生瘡,應嚼楊枝咽汁。”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則引證此說,記為“柳枝祛風、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滌齒甚妙。”可“煮酒漱齒痛”,或用白楊“煎醋含漱,止牙痛;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
佛醫對中醫治療學的影響
《天竺經眼論》中的金針拔障術是我國有史可考的手術治療白內障的最早記載,由印度僧人傳授予謝道人,《外臺秘要》稱“用金蓖決,一針之后豁然開云而見白日”由于這種手術療效顯著,故常被中醫家采用;而《目經大成》中的金針拔障術八法:“審機、點睛、射復、探儷、擾海、卷簾、圓鏡、完壁”,《龍樹菩薩方》的七十二眼方也直接被中醫所接受。佛醫的香囊、灌腸、鼻腔給藥、藥浴、服水、咒禁等獨特療法,豐富了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千金要方》還記載了“天竺國按摩法”,并稱“此是婆羅門法”。孫思邈的《千金翼方》所載的“可用滌蕩滓穢,可以浸潤焦枯”的“服水”方法,就是佛醫中的“服水術”。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