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對中醫哲學思想構建的影響第 2 頁
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影響
佛學基本理論“五蘊”中的“色蘊”相當于物質現象包括地水風火四大元素和四大元素所組成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覺的對象(色聲味觸)。佛醫承認物質的基礎性,認為地水風火“四大”元素構成世界萬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暫時的,非永恒的,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和自然發生關系。若“四大”不調,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形成“四大分散”。“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屬鼻,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佛說佛醫經》)深受佛學影響的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代表作《千金要方》中就揉和五行及四大學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僵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熾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和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種動作,四百四病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百一病,其死不治。”
對中醫辨證論治的影響
禪醫認為,對于一切外界的事物和現象,必須以個人心靈的體驗得到顯現,只有經過心靈體驗的確認,外界事物和現象才獲得真實存在的意義,只有當心靈與現實世界之間突破各種隔閡,揭開層層迷霧、直接溝通,世界才能呈現真實、純粹的面目,心靈才處于一種“應用自在”的無所滯礙的本然狀態。“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歸根究底需由個人體驗所得,是一種“悟”的結果。強調直觀領悟,中醫學崇尚“天人合一”,用直覺來把握世界,感悟生命。中醫學的診治過程是一種直觀思辨,強調用心體驗。通過直觀外推和內向反思,也就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不受某些癥候的影響,找出疾病的本質,也是一種悟的過程。禪醫獨特的思維方式與中醫學固有的“醫者意也”的直覺體驗不謀而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