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對中醫哲學思想構建的影響第 4 頁
佛醫戒律對中醫醫德規范的影響
中醫曾沿著中國儒學思想而說“仁者壽”,而佛家則強調“慈悲是長壽之道”,顯然在醫學倫理方面中醫與佛學是相通的。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的自序中體現了“醫為仁術”這樣的中國儒家倫理思想。這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佛學傳入中國之前,中醫界所固有的醫學倫理觀念。而佛學傳入中國后,佛學的慈悲心又影響了中醫,使中醫在仁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慈悲心。我們在唐朝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就可以窺見到這樣的佛學慈悲心:“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佛醫的全部行為都以佛教的戒律為約束,其歷史發展對中醫的醫德規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孫思邈主張業醫必須以治病救人為己任,創立了以仁愛慈悲思想為核心的醫德規范。他在《備急千金要方·總論》中,特意撰寫了《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兩篇文章,專門論述了醫德規范問題,對醫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醫生的習藝治學問題,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陳實功在所著《外科正宗》一書中,提出了“醫家五戒十要”。在研習醫技、精心處方、對患者一視同仁、救助貧窮之家、尊重同道、尊重婦女等方面,均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總之,佛教戒律對傳統醫德醫風產生了較深的影響,對警戒醫家、淳化醫風起到較大的作用。
佛醫思想與中醫思想的合一性
佛醫思想在病因認識、治病方法、整體施治、生命研究、醫學倫理、養生理念諸方面都與中醫有高度的合一性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