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對中醫哲學思想構建的影響第 8 頁
中醫的“釋學為用”
中醫對佛醫思想、治療手段、藥物使用進行了系統的消化與整合,為構建自身的哲學體系打下全面厚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佛醫是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的,中國歷代醫書中也滲有佛家的思想,如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書》、慎齋所著《慎齋遺書》都有大量的佛醫思想。《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醫藥典籍中記有大量外來藥物。可以說中醫在對佛醫思想、治療手段、藥物使用進行了系統的消化與整合。為構建自身的哲學體系打下全面厚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千百年來,佛醫典籍因為戰亂、政治運動所存無多,但佛醫思想卻因為佛教的存在與普及而發揮著作用,佛醫為中醫提供了強大的主觀能動性的支持,為中醫“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路注入了強勁的理論支持。中醫之所以幾千年沒有消亡,一在于其實用性,二在于其思想兼容并蓄,以博取的姿態融眾家之長,為我所用。這就是中醫領域一直公認的中醫體系“儒學為魂、道學為體、釋學為用”。
“釋學為用”肯定了佛學思想及佛醫對中醫哲學體系建立所起到的作用。中醫哲學自身所釋放的偉大光芒,源自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于對人這一生命體的精神意念(即心識)的獨特探究。佛醫自身哲學功能在醫治人的“心”所發揮出來的強大力量,為中醫哲學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精密的向度。所以佛醫與中醫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意識狀態拯救人、塑造人,重生人。佛醫與中醫共同構成了東方醫學的獨特魅力。當社會體系以西方醫學以所謂的科學和哲學語言檢測東方醫學的合理性時,中醫和佛學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但是中醫和佛醫畢竟都是經過亞洲民族幾千年的選擇后發展、健全的。佛醫以對人的“心識”的認識以及完備的禪修方法為中醫所用,補正了其原本在人文方面的治療手段的不足。佛醫的“人為本”重點將療救對象以精神改造為主導,與中醫“人為本”重點將療救對象的康身健體的實證方向互補,同時,佛醫又以其慈悲心、無欲觀與中醫的儒學思維應合,構建了醫者的職業規范及人格判斷。總之,佛醫以其在精神領域所建立起的強大優勢,成為中醫哲學思想構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