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教學改革實踐
□ 呂文亮 黃必勝 章程鵬 王彥春 陳琳 湖北中醫學院
由于近、現代中醫人才培養的潛在不足和中國醫療市場的現實,制約了中醫人才培養機制的形成和模式創新,存在著培養目標定位、教學模式優化等問題。本文在分析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基礎上,認為五年制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應基于對中醫學學科屬性的認識及人才知識構建要素的深刻把握。同時,以湖北中醫學院的教改為例,探索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依據
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中醫學的哲學體系、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表達方式、價值觀念、發展模式、文化特征等具有較為明顯的人文屬性。反觀歷代名醫之所以成為名醫,除其長期臨床實踐之外,主要原因是絕大部分名醫具有深厚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功底,其知識結構與中醫的學科屬性相適應。中醫的經典著作本身亦含豐富的文史哲知識。中醫藥學包含有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中醫藥學,是科學與人文交融的知識體系。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其人才知識構建要素必然強化傳統文化的內容。
傳統文化是構建中醫人才知識模塊的重要內容
中醫學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與傳統文化這個整體及整體中的其他部分發生各種聯系,所以要全面、深刻認識中醫學,必然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徹掌握中醫的基本理論、診療經驗、臨床思維。離開傳統文化,中醫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傳統文化和臨床實踐共同造就了傳統中醫人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產生并且決定了中醫的思維方式,在今天也不容忽視。中醫臨床家的醫德、醫技、醫學理論臨床思維無不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傳統文化這一視角觀察中醫、發展中醫具有十分重要的深遠意義。幾千年的中醫發展史亦表明這條道路是可行的。強化傳統文化的教學會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的臨床診療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積極影響。
對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潛在不足的思考
中醫教育由于以下各種原因沒有完全實現近代的轉型。首先,在西醫學參照系下,中醫學術水平評價以及中醫學人的心理均成為中醫學近代轉型的阻力和障礙。其次是中醫學的科學模式未能得到充分的認識。因此,無論是中醫學生存的近代文化科學外界環境,抑或中醫學自身,難使中醫學人才培養沿著繼承的方向發展。
由于各方面原因,現代中醫人才培養除部分沿襲近代民辦中醫教育模式外,基本是仿照西醫的辦學模式,加之是近代中醫教育轉型的先天不足和現代中醫教育研究的薄弱,現代中醫教育很難進行如何選擇自己學科模式和人才培養的思索,而是直接借用了現代醫學學科教育的模式。這一模式與傳統醫學科學模式的本質差異,成為20世紀后半期乃至21世紀中醫學人才培養的痼疾,制約了中醫學的人才培養。
近代,在“中體西用’的原則下,努力嘗試著“中西醫匯通”的近代中醫教育。但其學科基礎沒能實現其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轉型”。近代中醫教育建立之初,對這種學科的教育哲學關注不夠。它直接借用西醫院校的學科教育模式,使古代中醫教育直接與現代高等教育接軌。由于中醫學固有的學術特點和學術水平,必然遇到現代教育學科教學模式與中醫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矛盾。造成的中醫理論界限不清,以經典著作開課的問題,必然遇到科學教育理論、實踐分明的階段性學習與中醫學術理論與實踐難以分開的矛盾,造成中醫課程臨床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的問題。
鑒于此,中醫學人才模式構建不應該是舊框架下的小步子改良,必須有一個創新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想。在該構思下進行課程設置的改革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完善、調整并逐步解決目前中醫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改革思想才有可能真正滲透到人才培養模式中。
師承教育對中醫人才培養的作用
中醫學的學術特點決定了其必須有適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傳承。古代中醫教育(師承、學校)重人才選擇、寬基礎、重人文、重實踐,為中醫學術培養了大量傳人。由湖北中醫學院王華、周安方教授主持的“歷代中醫藥人才規律的研究”及“歷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課題,有關研究成果亦揭示了這一點。師承教育的意義在于:⑴有利于營造中醫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的外在環境,實現人才培養的個性化。⑵保證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中醫學臨床動手能力的培養環節得以落實。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