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中醫教育熱的冷思考
□ 劉 鵬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通過對近代中醫理論模式和中醫教育體制的反思,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中醫的發展應該遵循自身的規律。中醫作為一門醫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國學熱的再度升溫,傳統中醫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傳統中醫班教育也在多地作為試點應運而生,加大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傳統中醫的思維,似乎成為了時下培養純中醫、挽救中醫的大趨勢。
毋庸置疑,歷史上傳統文化的大環境氛圍對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本身的某些理論常被中醫借鑒發展,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本思維模式框架,諸如陰陽五行學說,而且傳統文化的某些深層次思維特點,比如重整體、重類比等,都對業醫者思維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時過境遷,傳統文化更像是一種符號被束之高閣,只可遠觀,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和話語系統在今日變得難以理解,就更談不上是傳統思維模式的培養了,此種窘態是中醫,也是一切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老手藝”難以有效傳承發展、處處碰壁的根本原因。從這層意義上講,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并借以形成適合中醫的傳統思維,是無奈中的必行之舉。但不能避諱的是,老中醫們在大聲疾呼的同時,卻面對的是被現代西學思維全副武裝的80后中醫學生,隔閡、差異、困惑、迷茫、選擇,是我們以往在關注整個中醫整體的同時很少去分析的問題,我們常常單方面地去思考問題、制定政策,卻很少把眼光聚焦到他們身上,因時因人制宜地制定更為可行的中醫傳承發展方案。在缺乏可借鑒經驗和不乏帶些沖動的前提下,現在的試點式傳統中醫教育似乎要讓他們完全沉浸于四書五經之中,似乎大有以傳統來取代現代教育的想法及嘗試,這恐怕是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值得警惕。簡言之,傳統中醫教育不能是借尸還魂的復古式教育。
中西醫學理論的比較研究已經是很老的課題了,曾經做過的工作也不少,但兩者在學習方法和傳承上的不同,雖引起過注意,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卻很少能把更適合中醫傳承的師帶徒教育落到實處。很長一段時間,曾寄希望于研究生教育能在傳承體制上有所作用,但現在看來效果并不遂人初愿。時下作為試點的傳統中醫班教育,把學國學、讀經典、重師承作為重點來抓,但從學士到碩士乃至到博士的一條龍學院式教育真能培養出眾人期待的國學醫學兩相兼備的大師嗎?如果僅想借此如此簡單地再像過去一樣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得以弘揚中醫,恐怕可行性不高。而且,更仔細地去看一下傳統中醫的課程設置,往往是國學加中醫的拼盤式教育,如此就更不能不提出疑問,如果僅是簡單地讓中醫院校教育中的80后們去背誦四書五經,其實際功效究竟如何呢?此種傳統中醫教育尤其值得思之再思。
如果真要解決此類問題,最徹底的莫過于把國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真正從娃娃抓起了,但就目前來說可行性太低,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筆者覺得時下傳統中醫教育的當務之急不妨要做到少一些,精一些,靈活一些。具體講就是傳統中醫班的學生在入學招生時不妨多一些限制,多吸收一些有基礎的人,同時要靈活一些,吸收各層次的、熱愛中醫的、傳統素養高的、基礎素質高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為了傳統而傳統,不能與實際問題相脫節,傳統中醫班的國學課程設置不能是國學加中醫的簡單組合,諸如某些學者建議要把《易》作為中醫院校的基礎課程或者要選講經史子集等等,不免太過盲目沖動了,太感情用事了,這樣的傳統中醫教育恐怕得不到實效。
我們要有的放矢,要首先在梳理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相互滲透影響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明辨主次,重點講述與中醫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使他們得以理解中醫理論的建構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得以合理評價中醫學獨特的醫學哲學模式。再者,縱覽中國醫學史,中醫的發展是理論和臨床得以創新發展的歷史,遺憾的是溫病學說以降,中醫學鮮有新的理論出現,難以應對日趨復雜化的疾病譜系。我覺得其中一個基礎原因便是文化的斷層,使我們難以理解中醫、尊重中醫,我們常講繼承是發展的基礎,但如果連起碼的理解中醫、尊重中醫的能力都沒有,還談何繼承發展?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作為中醫的救世主,借此解決中醫的一切問題,而要把傳統文化作為理解、還原和重新梳理建構中醫理論模式的有效工具,如此方能真正在理解、尊重中醫的基礎上繼承中醫。
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要打破“五四”以后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維園囿,傳統中醫設置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中醫,因此切不可讓傳統中醫成為復古中醫、純中醫和排斥西醫的代名詞,弘揚中醫更需要認識到中醫自己的不足,時代的發展要求一個名中醫必須是中西醫學兼通的醫生,我們反對中醫西化,反對以西醫學為框架來匡正中醫學,但并不是要讓傳統中醫走上狹窄的極端,而要在學好中醫的基礎上學好西醫,最起碼基本的西醫常識要具備,否則在臨床上是很容易出差錯的,這亦是老中醫們常對我們晚輩的教導。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和建議,對待中醫,愛之愈深,便更需要冷靜思考。盼行家指正。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