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性素材中尋找學習中藥學的樂趣
□ 倪項根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藥學是中醫學基礎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直接關系到日后臨床能否合理地遣方用藥,治病救人。
中藥學中有將近500味常用藥,功效和主治各不相同,需要下大工夫去記憶和背誦。這對中醫大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即使通過了考試,知識卻又很快還給了老師,且與臨床上靈活地選方用藥更有很大差距。
筆者結合自己學習中醫、中藥的經歷認為,只要方法對路,就會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
我的家鄉位于大別山的余脈,屬于丘陵地帶,有山有水。當年,上山下河幾乎是我們小伙伴每天的必修課。也就是在那些天真浪漫的時光里,我們認識了柔滑的茵陳、肥大的沙參、吐絲的杜仲、紫紅的丹參、節節延伸的石菖蒲、樹上掛著的蟬蛻,甚至包括黃牛身上的虻蟲和稻田里的水蛭等等許多藥材。看著自己腿上被水蛭咬破的傷口出血時間要比平常碰破的傷口長得多,大致也就知道,這個東西肯定能活血。到了《中藥學》教材上介紹活血化瘀藥中的水蛭時,對它的功效和主治以及注意事項自然就豁然開朗了。再對比虻蟲,我們對活血破癥藥的理解自然就能更深一層。至于農村幾乎家家都有的鍋底下的百草霜和鍋灶里的灶心土,又有幾個孩子不知道。農村里對小豬崽進行閹割以后,大人就搞點百草霜拌點菜油涂抹一下,小豬崽的傷口很少有發炎的。灶心之土,天天在火焰的熏烤之下,藥性當然是溫熱的,土又有固澀之性,所以灶心土這個藥自然可以溫中止血,止吐止瀉了。加上對其他一些藥物作用的理解和記憶,我們對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這個方子不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了嗎?至于說灶心土的別名叫伏龍肝,那就屬于額外的知識了。有時間了解一下,不知道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對于城市里的人來說,這個藥的藥源已經稀少,可用赤石脂或者紅磚代替,這樣一來,你就不單單記住了藥效,更明白了臨床上的權宜之法。當你親自觀察了茵陳蒿的生長情況之后,你自然就明白了“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道理。所以我們的處方中經常寫“綿茵陳”,用的就是三月里長出來的那非常嫩滑的全草。
還有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作調味品的蔥、姜、蒜、花椒、胡椒、桂皮、豆蔻、砂仁甚至包括咸鹽、辣椒等,哪一個不是中藥?結合日常生活的體驗,我們對它們的功效和使用就容易理解了。由生姜,當然就可以明白干姜、炮姜和炮姜炭這幾味藥之間的區別。赤小豆、綠豆、刀豆、桂圓、荔枝、薏苡仁、白果,吃剩下的桃核、杏核里的桃仁和杏仁,還有柿蒂、瓜蒂、冬瓜皮,以及野外隨處可見的野菊花、月季花、凌霄花、野山楂、桑樹葉、桑葚子等,還有電視里可以看到的穿山甲、黑熊和各種毒蛇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學習中藥學的感性素材。
有了上面的感性認識,再加上課堂上老師認真細致的講解,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我們就較容易掌握這門趣味盎然的中醫學課程了。因此,中藥是一門關于自然產物的學問,要想學好,我們就要適當地回歸自然。
同時,從上面所舉的許許多多的例子中,我們也可看出,中藥來源于大自然的恩賜。我們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時,對自然也要有一分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我們的中醫事業才能傳之久遠。
- 相關文章
-
跟師·學習·總結·升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