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一節 頸、背部病癥第 9 頁
除常規手法外,尚有復位手法:
(1)旋轉扳提頂推法 用頸椎小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神經根癥狀典型者用之。椎動脈或脊髓癥狀明顯者應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為例,病人坐于約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輸送術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右肘窩部夾住病人下頜部、手掌托扶健側頭部,使頸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將頭頸部向右側后上方旋轉扳提,同時左手拇指用力頂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時,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響聲(多為復位成功)。頭頸部恢復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結束。做此手法,動作應輕柔,嚴緊暴力。對于椎體緣增生已形成骨橋,或椎間孔因增生明顯狹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壓迫癥狀者,均慎用此手法復位。有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術。
(2)仰臥撥伸旋轉法 病人仰臥于治療床施。術者坐于床頭低凳上,用雙膝抵緊病人兩肩部固定;兩手分別托其枕頜部,用力向上撥伸并緩穩的左、右旋轉數次,恢復中立位放松牽引。繼之,一手把病人頭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頸部筋肉數遍。
(3)枕頜布帶牽引法 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臥位兩姿勢(具體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牽引1次,每次牽引20到30分鐘為宜,牽引重量應根據病人的傷情、體質、耐受力酌情而定。牽引目的是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平衡。牽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沖椎間盤向周緣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纖維環組織復位;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受壓得以緩和,神經根和關節囊之粘連得以松懈;使水腫的神經根制動休息,促使水腫吸收,改善鉤椎關節與神經根間的位置關系,對神經根起減壓作用;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整復小關節移位;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改善腦的血液循環;將椎管縱軸拉長,頸脊髓伸展,改善腦脊液循環和頸脊髓的血液循環;緊張縱韌帶,有利于椎間盤組織復位。
(二)藥物治療
1、疼痛嚴重者可口服解熱鎮痛劑,如水楊酸鈉、抗炎靈,消炎痛、硫酸軟骨素,強筋送等。或以0.5%鹽酸普魯卡因作痛點封閉。維生素B族藥物有助于神經變性的恢復。
2、中藥治療可用宜散風祛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藥有:木瓜丸、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劑有:四物止痛湯,獨活寄生湯、伸筋活血湯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