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三節 骶髂關節半脫位
骶髂關節半脫位,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損傷。多因姿勢不正,肌肉平衡失調,軀干突然扭轉的外力強加于骶髂關節而發病。部分病例可無明顯外傷史,即感一側下腰部疼痛,活動受限制,行走困難,常以急性風濕癥就診。本病首次發作,多因無意中扭腰而得,可由于咳嗽、噴嚏、提鞋、系帶或彎腰取物等動作,引起本病的復發。
【解剖生理】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上三個椎體膨大部后外側凹凸不平的耳狀面,與髂骨前內測凸凹不平的耳狀面相互交錯嵌合構成滑膜關節。該關節是脊柱與下肢連接的樞紐,具有一定彈性,為力量傳遞的緩沖部位,也是構成骨盆后弓的主要組成部分。骶髂骨表面粗糙,有長短不等的堅強韌帶附著,使骶髂關節更加穩定。骶髂關節在生理上可沿橫軸作輕微的前后轉動(故又稱微動關節)。女性骶髂關節的活動范圍較男性為大,故女性發生半脫位機會較多。凡超越生理范圍的扭轉,均可導致骶髂關節部筋傷骨錯,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與體征。
【病因病理】
多因彎腰搬持重物時姿勢不正,跌倒時一側臀部著地,外力直接碰撞臀部,或足部用力踢東西等原因,使腰骶部或髖部產生不協調的扭轉動作引起骶髂關節半脫位。根據受傷時的體位、姿勢與外加作用的方向不同,可致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后錯位,向上錯位者則少見。
前脫位是下肢在伸髖屈膝的位置下,如快跑、跳遠或勞動時一腿屈膝、伸髖用肩推頂重物,致大腿前部附著于髂前上棘和髖臼前緣的股直肌強力收縮、緊張,突然牽拉髂骨向前旋轉,同時(由于同側骶髂后韌帶的固定作用)軀干連同脊柱包括骶骨關節面向后旋轉,在這種相反力的作用下,使髂骨向前方移位,致骶髂關節鎖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引起疼痛與下肢功能障礙。
后脫位是下肢在屈髖伸膝的姿勢下,如跨越溝壕、彎腰搬持重物,大腿后部附著于坐骨關節的國繩肌強烈收縮、緊張、牽拉坐骨向前(髂骨向后)旋轉,同時軀干連同脊柱包括骶骨向前旋轉,兩者相反方向的扭轉力,致使髂骨向后移位(此時,腹直肌強烈收縮,使髂骨上移,一般情況下向后錯位的髂骨上移的程度較小)。
總之,脊柱與下肢不協調的扭轉動作,是引起骶髂關節半脫位的根本因素。
由于骶髂關節與周圍的坐骨神經、盆叢、骶叢、梨狀肌關系密切,該關節移位或創傷性炎癥波及到這些組織時,則可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與體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