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功能鍛煉 第一節 概述
【功能鍛煉的分類】
1.局部鍛煉 指導病人主動進行傷肢的活動,使功能盡快的恢復,防止關節僵硬、筋肉萎縮。如肩關節受傷,練習聳肩、上肢前后與內外擺動等;下肢損傷,練習踝關節背伸、跖屈、浮四頭肌舒縮活動,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屈伸等動作。
2.全身鍛煉 指導病人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全身鍛煉,可促使氣血運行,盡快地恢復整體臟腑功能。全身鍛煉不但可以預防、治療疾病,還能彌補藥物與按摩手法之所不及。
3.器械鍛煉 指導病人利用一定的器械進行鍛煉,以加強傷肢筋肉的力量!夺t說》中除介紹了用竹管練習膝關節的功能外,還介紹了腳踏轉軸鍛煉下肢關節的方法。一般常用足蹬功力車、手拉滑車、搓轉鋼球等,如肩關節的功能鍛煉可拉滑車等,手指關節鍛煉可搓轉合適的鋼球等。鍛煉的體位可分為臥位、坐位與立位。損傷早期或病人不能站立時,多采用臥位或坐位鍛煉;損傷后期多采用立位鍛煉,或練習步行等。傷科各個部位鍛煉方法,既有加強脊柱與四肢關節的活動功能,又有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增強體力的功效。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傷后瘀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引起疼痛和腫脹。局部與全身鍛煉能起到推動氣血流通,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2.濡養患肢關節筋絡 損傷后期與筋肉勞損,局部氣血不充,筋失所養,肢體酸痛麻木。鍛煉后氣血運行通暢,化瘀生新,舒筋活絡,筋絡得到濡養,關節靈活,屈伸自如。
3.促進骨折愈合 功能鍛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生新、改善氣血循行,有利于接骨。在夾板固定下鍛煉活動,不僅能保持良好的對位,而且對骨折的輕度殘余移位還可以逐步矯正,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同時并進。
4.防治筋肉萎縮 骨折、關節脫位或嚴重的傷筋而致肢體廢用,久之必然導致不同程度的筋肉萎縮。積極的鍛煉可以減輕或防止筋肉萎縮。
5.避免關節粘連和骨折疏松 關節粘連和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傷肢被長期固定和缺乏活動。通過功能鍛煉,可使氣血通暢,增進局部營養,避免關節粘連和骨質疏松的發生。
6.扶正祛邪利于康復 損傷可致全身氣血虛損、臟腑不和,并能由此而致風寒濕外邪乘虛侵襲。通過鍛煉能調節整個機體,促使氣血充盈,肝血腎精旺盛,筋骨勁強,扶正祛邪,有利于損傷的康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