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四節 下肢關節脫位
一、髖關節脫位
【解剖生理】
髖關節為一典型的杵臼關節,是人體最穩定的關節,由髖臼和半球的股骨頭構成。髖臼深而大,邊緣有一層環狀纖維軟骨圍繞其上方、前方和后方,能容納整個股骨頭的三分之二左右。股骨頭和股骨頸通過堅厚的關節囊和圓韌帶與髖臼相連,其前方有強大的髂股韌帶,后面有恥骨關節囊韌帶和坐骨關節囊韌帶附著。股骨頸的大部分被關節囊包繞,關節周圍有豐富的肌肉群加固,使髖關節在結構上更加穩定。所以,非強大暴力是不會引起髖關節脫位的。該關節在解剖結構上雖然相當穩固,但也存在著其結構上的缺陷,因在股骨頸的后外方中下三分之一處尚顯露于關節囊之外,并缺乏韌帶和肌肉的保護,因此,髖關節脫位常系股骨頭向后移位,前脫位和中央型脫位則少見。
【病因病理】
髖關節脫位,多由強大的間接暴力所致。根據脫位后股骨頭移位的方向,可分為向前脫位、向后脫位、中央型脫位三種類型。股骨頭停留在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聯線的前方者,稱為前脫位;停留在該線后方者,稱為后脫位;股骨頭沖破髖臼底部而進入盆腔者,稱為中央型脫位。
當髖關節屈曲九十度大腿內收位時,股骨頭僅有一半在髖臼內,另一半頂于髖臼的后上方并使該部關節囊緊張。此時,若暴力沿股骨干縱軸沖擊髖關節,股骨頸被髖臼前內緣阻擋,形成杠桿的支點,可使股骨頭穿破關節囊的后部而脫出。例如攣腰跪地時,下腰部或骶髂部突然被重物撞擊;或在坐位時,膝前部受到暴力沖擊,均可引起髖關節后脫位。有時合并髖臼后緣骨折、股骨頭骨折,或坐骨神經受到移位的股骨壓迫、牽拉而損傷。
當髖關節因外力急劇過度外展時,大轉子頂端與髖臼上緣接觸,傷力再使肢體外旋,股骨頭受杠桿作用而被頂出髖臼,穿破關節囊的前方,移位于恥骨或閉孔部位,形成前脫位。若股骨頭停留在恥骨橫支面,可擠壓股動脈,導致血液循環障礙;若股骨頭移位于閉孔前方,則可能壓迫閉孔神經。
當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大粗隆外側,或髖關節輕度外展時,暴力沿股骨縱軸向上傳導,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可引起股骨頭穿破髖臼底連同骨折片部分進入盆腔內,而形成中央型髖關節脫位。常引起盆腔內臟器損傷。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