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重識十八反十九畏第 4 頁
四是十八反的三組藥中,芫花、大戟、甘遂、烏頭、藜蘆皆為有毒的劇藥,它們即使不與甘草、諸參等配伍,都會因用量太大,或煎煮不當,或服藥量太大、太久,或患者體弱不支而出現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說,很可能是這種情況下作出的錯誤判斷。
五是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說,一方面,許多古人包括張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運用,勢必使許多古人的好經驗被廢棄不用;另一方面,中藥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藥,即絕對不能配合使用,誤用后會有中毒、死亡危險的中藥,十八反反而會使人們對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藥物的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帶來負面影響。
朱良春最后指出:‘十八反’之說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屬無謂。古人有大量好經驗,但限于時代條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馬錢子無毒就是。”
這說明“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確實應該甄別取舍。
現代研究當深入
從現代藥學研究來看,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做得不多,也還是有些涉及。
如甘草、甘遂二藥合用的結果表明,毒性的大小主要決定于甘草用量,當甘草用量等于或大于甘遂時,毒性較大。
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死亡。
可見,對“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還有待做更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并研究其機理。如此,從管理層面看,確實不可一概而論。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