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中醫對流感的認識
中醫學術:中醫對流感的認識 方泓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流行性感冒臨床常見癥狀有:惡寒、發熱(高熱)、頭痛、肌肉酸痛,或嘔吐、惡心、腹瀉。老人、嬰幼、兒童及體質虛弱者容易并病毒性肺炎或腦病。本病以冬春為主,四季均可發病,可傳染、可流行。
根據以上特點,該病屬于中醫“傷風”“感冒”范疇,病情重者稱為“重傷風”,并發肺炎或腹瀉,中醫屬于“風溫”范疇,若出現暴發或流行,中醫稱為“時行感冒”“瘟疫”“疫癘”。
流行性感冒發病、病情嚴重程度與疫邪的嚴重程度有關,亦與病人的體質和季節、環境等因素有關。
《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所以宋、明時代外感熱病的處方中已運用人參,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補氣固表而祛邪。
《景岳全書·傷寒典》說:“傷寒為患,多系乘虛而入者”,“凡傷寒而死者,必由元氣之先敗”!毒霸廊珪の烈咂氛f:“傷寒溫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饑餓之人……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睆埦霸乐鲝堄美黻幖、大補元煎、右歸飲等加發散之品,兩者兼顧(《景岳全書·傷寒典二十七》)。
他還提出“補中亦能散表”說(《景岳全書·傷寒典二十八》)。至溫病學說認為溫邪最易傷津液,重視救陰和養陰津,如增液湯、三甲復脈湯之類。
流感暴發或流行期間,老年人、孕婦、嬰兒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合并肺炎或合并腦病者死亡率較高。據現代研究觀察,流感起病后,可有1~4天好轉期,病情較輕者即緩解而自愈,若病情嚴重者4天以后病情加重,發熱增高、劇咳、咯膿性痰、氣促、發紺,可伴發呼吸衰竭或循環衰竭。
《素問·熱論》已看到此規律:“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者,皆六七日之間,其愈者,皆以四日以上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