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重識十八反十九畏第 3 頁
當代醫家看法
老中醫李可在運用“反藥”“畏藥”方面給了人們有益的啟示。他創制的“三畏湯”就是由肉桂、赤石脂;公丁香、郁金;人參、靈脂三對相畏的藥組成,他總結說:“余使用本方42年,平均日用3次以上,則已達4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癥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他在書中對三對相畏藥分別作了詳細的引征與說明,從古代諸家到現代名醫,從理論到臨床,從醫理到現代藥理研究,毫無疑問地肯定:療效顯著。
當代名醫姜春華也是善于同用人參五靈脂治肝脾腫大的高手。
而上引“瘋和尚”發表的網文中就有“十八反”、“十九畏”訪問國醫大師朱良春的一段話,尤其值得稱道。茲錄于下,以供同道參考:
“對于十八反的問題,朱良春老先生曾多次向吾儕道及:
一是我從來都是有斯癥用斯藥,當用則用,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臨床60年來,海藻甘草同用治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皆效果甚佳而未見任何毒副作用。
二是十八反之說,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處。如人參、苦參、丹參、沙參等反藜蘆,四種藥雖皆以參為名,而眾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異,豈有一沾上參之名便皆反藜蘆之理?又,海藻與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三是十八反為何相反?古今皆沒有一個說法,只能說是古人的實踐經驗,很可能是古人在實踐中把偶然當作了必然。要說實踐經驗,那么前述歷代名醫名著的記載又是不是實踐經驗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