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淺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第 3 頁
理氣
即通暢氣機。此法有利于使機體氣機壅滯的癥狀改善,令痰濁自動隨氣的運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氣包括宣肺氣、理脾氣、疏肝氣等法。肺氣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則肺氣郁而生痰。倘若肺氣不宣、痰濁內阻,見咳嗽痰多,胸膈脹滿之癥,宜選桔梗枳殼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合二陳湯宣肺理氣以祛痰,旨取枳殼、桔梗、陳皮宣通肺氣,促使肺主氣和主治節、通調水道的功能正常發揮,以保持全身的氣化功能正常。脾主升運而化精微。若脾胃氣滯,升運失調,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悶痰多,頭重身困,可以順氣化痰湯(《時病論》)、平陳湯(《湯頭歌訣白話解》)等理氣健脾以消痰。其中蒼術、陳皮、厚樸、木香等能調暢脾胃氣機,令其升降復常,精微運化。肝主疏泄而惡抑郁,郁則氣機不通,水津必隨氣結而為痰。若見脘脅脹悶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癥,宜選越鞠丸、二陳湯加柴胡、郁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氣以祛痰,方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調暢氣機,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謂“氣順則痰自消”。
降氣
是引痰下行的一種治療方法。因“痰之為物,隨氣而行,無處不到”。若氣機上逆,往往痰隨氣上而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變可用降氣祛痰法治之。降氣包括降肝氣、降肺氣、降胃氣等法。若肝郁侮肺,氣機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氣結,逆于咽喉,見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癥,可投香蘇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氣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隨氣降。肺主宣肅而通調水道,若素有留飲,聚胃關肺,阻礙肺氣下降,見上氣喘逆,胸痞痰多等癥,宜以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治之,取蘇子、萊菔子降肺氣以強攻涎。胃氣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隨胃氣上逆而致眩暈嘔吐,痰涎清稀,宜選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澤瀉湯,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