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內經》對認知活動過程的認識
中醫學術:《內經》對認知活動過程的認識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內經》對人體認知活動過程的認識較為深入,其中以《靈樞·本神》最為詳細,其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下面結合《內經》原文敘述如下。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擔當、接受之意。任物,是指心(神)接受外物的刺激或信息,擔任認識與分析,并作出反應。此“心”即“神明之心”。由于“心”感知、接受外界的信息,是接受外界信息的總匯,形成各種形象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基礎,兼有意識類活動的主宰和思維活動的起點的雙重作用。
“心有所憶謂之意”:張介賓注:“憶,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因此,意包括思憶和意念兩種含義。意為心經過接受事物的信息,并與以前的記憶、經驗一起綜合分析,從而產生了某種思想萌芽,但尚未肯定的思維活動。
“意之所存謂之志”:存,定也,留也。志,按《荀子·解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志”當指記憶,記憶意味著藏。由于意有記憶的含義,如果將“意”理解為人的短期記憶,則“志”所表達的是屬于人的長期記憶。同時,張介賓《類經·藏象》“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而《靈樞·本神》將“志”表述為“意之所存謂之志”,即是一種決定了的意向,并能存之內心,堅定不移。因此,“志”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表示長期記憶;一是表示志向。現代心理學將“意志”相連,既表達了形象的、感性的意識轉化為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的過程,又表達了思維活動的一種指向性和持續性,即意志決定著初級的認知活動中,哪些可以儲存,哪些可以舍棄,是屬于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并為人類所獨有。《內經》對“意志”是用“志意”來表達,但其含義是一致的。“志意”對所有的精神活動均可產生影響,正如《靈樞·本臟》所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又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強調其不僅影響、控制人的注意力,而且影響人的本體意識、情緒等精神活動,甚至將“志意”作為高級精神活動的代名詞,認為其可以主宰人的形體等活動。如《素問·五臟別論篇》云:“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素問·湯液醪醴論篇》言“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等,均是此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