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中醫發展辨“隱”施治的探索
中醫學術:中醫發展辨“隱”施治的探索 劉勇 四川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
人類所患疾病多從無癥狀期→有癥狀期,甚至有的疾病本身長期處于“無癥狀”狀態(“隱癥”狀態)。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許多疾病還處于“隱”性階段時就能被發現,但多不是去找中醫辨“證”的結果,而是器械檢查發現的。因而在當代大量的“隱癥”面前,中醫學必須由辨證施治發展為既能辨“顯”證施治,又能辨“隱”證施治,使中醫學發揚光大。
辨“隱”施治新概念的提出
大多數慢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等均存在較長的無癥狀期。中醫師歷來重視辨證施治,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來診治疾病。然而現在許多疾病處于下述情況:①有癥狀但無體征;②有體征但無癥狀;③只有個別癥狀或個別體征;④既無癥狀,也無體征,但有實驗室檢查改變。前三種可稱為疾病的部分“隱”證狀態;第四種則為疾病的完全“隱”證狀態,在中醫四診面前可能完全暴露不出“廬山真面目”。
因此,筆者提出的辨“隱”施治就是:對于部分“隱”證或完全隱癥性疾病,中醫學仍然需要探索結合傳統四診方法和現代器械檢查結果加以辨“隱”得證或辨病的技術(包括辨識傳統中醫未曾關注或涉及的領域),進而合理有效施治的過程。
四診合參與五診合參
對于部分“隱”證或完全隱癥性疾病或疾病隱性階段必須打破以癥狀為重心的四診格局而發展新的辨“隱”施治方法學體系——五診合參(四診加儀器),這是中醫現代化的新的發展之路。當跨過辨“隱”施治的新臺階使中醫學發展找到新突破口之后,又可以反過來在有充足癥狀和體征的疾病中探索四診合參與五診合參的比較研究,促進中醫儀器診斷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