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內經中奇恒之府的概念
中醫學術:內經中奇恒之府的概念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素問·五臟別論》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提出了奇恒之府的概念。奇恒之府理論在《內經》中僅見此篇,但這一理論在藏象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中醫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著名內經研究專家王洪圖《內經選讀》認為:“根據藏象學說的特點,所謂‘五臟’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中心,廣泛聯系六腑及全身組織器官而構成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其中骨、髓、腦屬于腎;脈屬于心;女子胞隸于肝腎;肌肉屬脾;筋屬于肝;皮毛屬于肺。那么,為何又單提出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為‘奇恒之府’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此六者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不能和肌肉、皮毛、筋膜等同樣看待之故。這一點在臨床實踐中表現得很清楚”。
奇恒之府的功能特點是“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如腦藏腦髓,骨藏骨髓,脈藏血液,膽藏膽汁,女子胞藏有精血,可孕育胎兒。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膽,膽與肝相表里,故在六腑之列;而其所藏膽汁,屬人體精氣,且又名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具有“五神臟”功能特點,又與一般腑不同,故又歸于奇恒之府。
那么到底何謂“奇恒之府”?高世栻《素問直解》云:“奇,異也。恒,常也。言異于常腑也”。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之所以稱為奇恒之府,歷代解釋主要有二:一者,張介賓《類經》云:“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數,以其藏蓄陰精,故曰地氣所生,皆稱謂腑”。指出此六者功能上有異于一般的六腑,故為奇恒之府。二者,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注:“其臟為奇,無所與偶,而至有恒不變,名曰奇恒之府”。因奇恒之府無表里配偶關系,故謂之奇。所以著名內經研究專家程士德《內經》(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云:“此六者之所以稱為奇恒之府,主要是由其結構性能所決定的。在性能上,它們屬陰象地,主藏蓄陰精,與五臟之性能近似;在形態上,它們則與六腑之形態相似;且臟與腑之間有表里配偶關系,而它們卻沒有。因此,既與一般的臟和腑有相似之處,又異于一般的臟腑,故稱‘奇恒之府’”。就《內經》而言,臟與傳化之腑的功能差別是很明顯的,臟以藏精氣神為主,腑以傳化水谷為主,故臟滿而不實,腑實而不滿;腑既然可以傳送水谷、水液等有形物質,則其形態必然中空,否則就不可能有傳瀉的功能。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云:“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內經》對腑的形態尤其是對胃、大腸、小腸等的描述較詳細,見于《靈樞·腸胃》等篇,故可以認為《內經》對傳化之腑的形態認識是基本清楚的,即中空的管狀的或囊狀的器官。而臟的功能以藏精氣神為主,故滿而不實,所藏之物無形,正如吳崑《素問吳注》所云:“精氣妙神用于無跡,故滿而不實”。因此,臟的形態不宜斷言。另外,《內經》對臟的形態描述基本缺如,加之《內經》理論體系的特點是強調從功能角度研究人體生命活動,所以五臟的形態結構到底如何,《內經》也沒有說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臟的形態與傳化之府的形態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二者的功能截然不同。因此,也就有了功能似臟、形態似腑命曰奇恒之府的說法。正如李國卿主編之《素問疑識》所說:“因為奇恒之府的功能象五臟藏而不瀉,其形態象六腑外堅里空,既不同于五臟,又別于六腑,故名奇恒之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