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
中醫學術: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這是中醫學最早的藥食氣味理論,也是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味歸經理論的淵藪。
“壯火”、“少火”,根據上下文義,當指藥食之氣味而言,即氣味純陽者為壯火,氣味溫和者為少火。藥食氣味純陽的壯火之品,久服或多服則易耗傷人體之正氣;氣味溫和的少火之品,食之則能補益氣血,使正氣旺盛。故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之而反衰矣,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升旺,血益壯矣,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
亦有醫家持不同觀點,認為火,指陽氣。所謂壯火,指亢盛之陽氣,即病理之火;而少火,指平和之陽氣,即生理之火。如李中梓《內經知要》云:“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這種觀點從天地陰陽之氣化生萬物角度,來分析認識壯火與少火,有一定的深度和普遍意義。張介賓亦持少火為生理之火,壯火為病理之火的觀點,并且還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發揮。《類經·陰陽類》云:“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主,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張氏從藥食氣味之火,推演到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同時又結合萬物造化之道來解釋,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